“这个群体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打着打假的名义进行恶意敲诈勒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有市政协委员在预提案中把矛头指向“职业举报人”。“沃尔玛、星巴克、深圳移动、建设银行等多家通信、餐饮、金融业的知名品牌企业无一幸免地被这类群体盯上,有些还付出高额赔偿。”庄小雄和王多加两位市政协委员提交了两份预提案,内容是要求依法规范“职业举报人”“职业投诉人”的行为。
深圳约有两千职业举报人
在两名市政协委员的预提案中,给“职业举报人”做了如此定义:“购买或消费假冒、不合格产品或服务后,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消费维权,以期获得惩罚性赔偿的职业人群。”其实这个群体另外一个颇为常用的名字为“职业打假人”。
两份预提案中分别引用了两个有关数字,一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于深圳的核心职业举报人有680多名,全市职业举报人数量可能已达2000人左右”,另外一个是,“据公安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深圳市职业投诉人约为1000人左右。”
预提案中指出,目前深圳的“职业举报人”大有发展和蔓延态势。该群体自2009年开始出现,2011年变得活跃,从全国职业举报现状来看,深圳最为密集。全国各地“职业举报人”相互交流,外地“职业举报人”向深圳呈不断涌入之势。除原常驻深圳的“职业举报人”之外,越来越多的外地“职业举报人”通过信函、网上投诉举报等方式,针对深圳生产商、零售商提出投诉举报。
两名市政协委员在预提案中称,“职业举报人”的良性举报行为对于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有着积极意义,但该群体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通过打着“打假”的名义进行恶意敲诈勒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被投诉对象几乎波及全市所有业态,大至华为、腾讯,小至港货店、报刊亭,而沃尔玛、华润、天虹、吉之岛等大型连锁商超更是无一幸免。自2012年至今,相继有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跨国企业及华为、平安、华润、沃尔玛等大型企业以各种方式向政府反映深圳职业投诉人敲诈勒索、扰乱经营秩序、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
预提案中指出,偏离正常轨道、非理性的海量举报造成了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职业举报人”一旦发现问题,即向商家数十家甚至上百家门店分别提出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赔偿,索赔不成,即向行政执法部门提出申诉、举报。
预提案中指出,每一宗从受理、回复、调解到立案、调查、处理、奖励等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完成,海量的职业投诉使得基层执法人员疲惫不堪,给行政机关的日常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和冲击,严重影响了行政资源在知识产权、特种设备、公平竞争、反垄断、反商业贿赂、产品(食品)质量等更深层次领域监管力量的投入,影响了监管服务的真正质量。
委员建议引导职业规范化
两名市政协委员对此提出多条建议:其一,严格规范恶意诉讼和无理缠诉等滥诉行为,对于那些不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长期、反复提起的大量诉讼,扰乱司法行政秩序、企业经营秩序的,建议以大数据分析方式从提起数量、周期、目的以及是否具有正当利益等角度,从严审查,进行遏制。
其二,公安部门对全市职业投诉群体进行有效防控,对职业举报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其三,引导职业规范化。尝试引导部分规范的职业举报人往代理消费者维权方向发展,以民间打假力量弥补政府打假力量不足的缺陷,让遭到损失的消费者多一个选择渠道,把混乱的消费和投诉举报市场规范起来。
其四,加快立法进程,提请修订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热点投诉应对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