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假驴肉搞坏的不只是河间的名声

2018-01-10 中国青年报 5946 0
核心提示:很难想象,一个连吃饭都得碰运气的社会,一个人人小心、处处设防的社会,多么糟糕。  据《新京报》报道,在被冠以中国驴肉火
很难想象,一个连吃饭都得“碰运气”的社会,一个人人小心、处处设防的社会,多么糟糕。
  据《新京报》报道,在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假驴肉加工黑作坊。这些“河间驴肉”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母猪肉加上添加剂煮成。这样的“驴肉”价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河间市政府回应,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对制假售假者依法严处,同时严肃问责失职渎职的有关工作人员。
  造假大抵也是有讲究的,傍名牌,以李鬼冒充李逵,显然更利于打开销路。君不见,河间某镇一个小小的黑作坊一个月竟能出货上万斤假“河间驴肉”;君不见,一个河间市竟有数百家黑作坊,夜以继日地把乱七八糟的假驴肉送往大江南北,送到人们的餐桌上。
  河间市有关部门曾表示,黑作坊搞坏了“河间驴肉”的名声,这话听起来在理,实则“驴头不对马嘴”。较之公众的安全健康,“河间驴肉”的名头、品牌信誉啥的,算得了什么?
  假“河间驴肉”横行、众多黑作坊肆虐,绝非一日之寒,当地也早有察觉,为什么不采取果决措施,依法有效整治?倘因能力有限,无力根治,为何不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呈请支援?为何不将治理之无奈主动坦陈于媒体和公众,以集合社会多方力量推动问题之解决?一个黑作坊每月就可售出恶心的假驴肉上万斤,那么数百个黑作坊呢?对此种乱象哪怕枉纵一天,也是一种缺德。
  一个个脏乱差的黑作坊,一口口肮脏油腻、泛着肉沫的大锅,一堆堆令人作呕的假驴肉,一条条严丝合缝的制销产业链,媒体揭露的真相让人反胃,更让人堵心。食品安全不是新问题,含有“孔雀石绿”的海鲜、苏丹红鸭蛋、“工业明胶”老酸奶、“毒生姜”,等等,1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问题曝出。如此循环往复,何时到头?
  客观地说,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具有顽固性、复杂性等特点。然而,这不是监管部门在同一类问题中反复自食其言、挫伤公众信任的理由。相反,以《食品安全法》为据,以最大之决心、最大之力度打击不法,守护人们的餐桌安全,预防和杜绝食品安全问题是监管者的责任。
  如果不能真正以严密的制度、有力的执法堵住各种黑作坊,不能遏止地沟油、石粉鸡、毒奶粉、假驴肉等问题变着花样更新,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恐将消失殆尽,而这最终动摇的恐怕是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基本信任。很难想象,一个连吃饭都得“碰运气”的社会,一个人人小心、处处设防的社会,多么糟糕。
  心理学家罗洛·梅在其名作《爱与意志》中预言:“当个人不断地面临他所无力克服的危机时,他的最终防线乃是避免去感觉这种危机。”毒奶粉也好,假驴肉也罢,公众无力解决,唯一能够依赖的是执法者的良心和专业性。期待有关方面真正借此举一反三,寻求根治,让凿凿之言掷地有声,振奋公众信心。好在假“河间驴肉”依然能令人作呕,公众还没有陷入对问题食品习以为常的漠然,还眼含秋水、心存希冀,一切还来得及。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