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全球奶业供求链扭曲严重

2013-01-08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920 0

大品牌商垄断奶源中外奶业差距巨大供货商操纵价格

全球奶业供求链扭曲严重

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等西方媒体近日连续报道,中国人的抢购行为导致澳洲超市婴儿奶粉出现缺货乃至脱销,直接损害当地婴幼儿权益。某些媒体呛声发问,谁动了我的奶粉?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国家中奶贱伤农,牛奶价格甚至低于瓶装水。在这背后,是国际品牌商高度垄断之下,全球奶业供求链严重扭曲,上游的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深受其害。唯有正视和破解这些深层问题,方有望终结全球奶业怪象。

结构性供需矛盾

在悉尼街头,一名中国游客向记者吐露心声:"国产婴幼儿奶粉不敢买,国内市场上洋品牌又太贵,大家当然要趁出国机会多买奶粉。"

一些行业专家指出,国人在境外扎堆抢购奶粉的行为说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存在严重结构性供需矛盾。中国需求对国外奶粉市场造成的冲击,正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外溢效应。

目前,洋品牌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超过80%,近两年来最高涨幅累计超过60%.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21日国外品牌婴儿奶粉零售均价为每公斤200.71元。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奶价动荡走低,在西方奶业,奶贱伤农问题普遍而突出。当前,欧盟国家每公升牛奶仅售0.2欧元(约合0.26美元)至0.25欧元(约合0.33美元),澳洲每公升牛奶价格零售价不过1澳元(约合1.05美元),甚至低于瓶装水价格。

一边是国际市场上原奶价格低迷,一边是洋奶粉在华坐地涨价;一边是欧盟奶农喷奶反对低价,一边是中国父母全球抢购奶粉。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上述供求乱象?分析人士指出,国际大品牌商垄断优质奶源,中外奶业存在巨大差距,供货商借助垄断地位操纵价格,西方农牧业投资政策以及中国消费者信心均是重要因素。

差距蕴含机遇

一位业界人士形象地比喻,中国奶业是"生产环节的矮子,加工环节的巨头".此语形象道出了中国奶业的特点、中外奶业差距及双方互补性。

中国卫生部2010年4月出台的国标把每百克生乳中蛋白含量调整为2.8克,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的标准;每毫升菌落总数更是较西方主流标准高出20倍。这些差距体现了中外奶业在资源禀赋和生产模式方面的天壤之别。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国内奶源70%以上来自散户饲养,存在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潜在污染源多、牧草资源枯竭等问题。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奶业大国,奶业发展享有气候温和、草场广袤,远离污染源等优势,且多采取大牧场集中生产模式,实现高度专业化、自动化,出奶效率高、质量好。

尽管得天独厚,澳、新等国奶业明显存在深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薄弱、受大品牌商盘剥等短板。据悉,因缺乏投资,不少澳、新奶粉加工厂在技术设备、品牌营销、市场渠道方面打不开局面,只能为国际品牌贴牌代工。

有业内人士指出,若中国奶业的深加工能力和市场优势结缘国外优质奶源,将可能开辟国际奶业新局面。

绝地突围之道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洋品牌不仅占据高端婴儿奶粉市场,更开始渗透国内上游奶源,试图借助品牌和资本优势,最终实现奶源本地化。长期看来,一些国内奶业企业面临严峻生存压力。

专家指出,国内产业部门要实现绝地突围,就必须深明取舍之道。

首先,果断调整奶业发展方向,在保证散户奶农基本生计前提下,尽快淘汰散户养殖模式,转向大牧场集约经营,确保奶源安全,改善品牌形象;

其次,适时投入外围作战,促进中资走出去,实现与国外上游奶业资产融资、经营和股权等层次的战略合作,控制关键资源,打破国际大品牌垄断优质奶源的局面;

再次,在融资领域,中国驻外金融机构拥有零售牌照的企业,可深入产业第一线,对拥有优质乳业资产的借款人,优先办理资产抵押,并与中资实业部门保持沟通,帮助后者有效跟进可能发生的资产拍卖、债转股等再融资安排。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