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武汉荆门沙洋县的百亩“多倍体水稻示范种植田”里,一片收割忙碌景象。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压弯枝头,透露着丰收的喜悦。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多倍体水稻研究又取得新进展,今秋示范种植田亩产创下1400——1500斤新高。
剥开金黄稻穗,一粒粒多倍体稻米“穗大粒大”,放入口中嚼一下,清甜的米香溢满双颊,唇齿留香。
被冠以武汉“贵妃香”雅号的“多倍体”育种研发,是继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后,又一具有原创性的育种技术新途径。通过将二倍体水稻杂交加倍,培育出米质优、抗逆性强、增产幅度大的多倍体水稻品种。
武汉正引领国际多倍体水稻育种研发。去年9月,全国首个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研讨会在汉成功召开,并计划3年内让这种“超级大米”走向市民餐桌。武汉现拥有5000份多倍水稻品系材料,100多份稳定的优良多倍体水稻品系,其中10多个达到区试水平,2个已经申请了省级区域试验。
武汉多倍体水稻育种领军人、湖北大学蔡得田教授介绍,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果像小麦、棉花、油菜由二倍体进化到多倍体,产量成倍增加,中国现有4.5亿亩,世界有20.6亿亩稻田种植多倍体水稻,若按每亩增产100公斤计算,将从根本上解决21世纪世界粮食危机。
据了解,从1999年开始,蔡得田教授在多年研究实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超级稻育种”的水稻育种新战略。历经近二十年,以蔡得田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联合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公司、武汉市农科院,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理论,构建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完整技术体系,获得十多项发明专利,选育的多倍体水稻结实率达到85%,突破了结实率低的世界技术瓶颈。
多倍体水稻育种与现在所有二倍体水稻育种不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获得省、市政府部门和国家多个部门项目支持。去年9月,袁隆平、谢华安院士受邀加入武汉多倍体水稻研究团队,将具体指导“多倍体”在汉育种研发。
据了解,未来3至5年,武汉多倍体水稻育种将走完“最后一公里”,重点完善2-3个多倍体水稻品系选育,并进行多地区、多地点专项试验,最终选育出1-2个经济性状优势明显,且种性稳定、蛋白质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