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于化民 )取材于著名中年女作家迟子建获奖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影片《美丽的白银那》 ,让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蜚声海内外。8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北国起伏的山岭,山岭下潺潺的流水,水边古朴的民居,民居旁美丽的白桦林,都让记者耳目一新。
白银纳乡政府乡长丁爽
当到达乡政府的时候,得知乡书记、乡长都已经公出,党委副书记张宝坤接待了我们,张宝坤介绍这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班子团结、人心向上。乡妇联主席用鄂伦春人“三杯美酒敬亲人”习俗待客,让记者深入了解了鄂伦春这个马背上民族的风土人情、民间技艺、萨满文化等等。
第二天在呼玛县城,见到了白银纳乡政府乡长丁爽。一袭红裙彰显知识型少数民族女干部魅力及风采,与其交流过程,语言简洁利落,是个基层典型女实干家。在愉悦的气氛中,乡长丁爽接受了采访。
当记者问及白银纳乡地名由来、历史沿革、民族文化、基本情况时,丁爽乡长介绍,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成立于1985年,“白银纳”鄂伦春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地方”,是呼玛县唯一的一个民族乡,地处东经125°54′,北纬52°24′,全乡行政区划面积419.5平方公里,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以北,在呼塔公路11公里处,全乡下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168人。其中白银纳村是鄂伦春族村,1983年白银纳村正式建立,这个村位于呼塔公路南侧,距呼玛县与塔河县交界处9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无霜期80—90天,年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度。全村81户,210人,拥有耕地5553亩。有各型拖拉机53台、配套农具47台,机动收割机1台,解放141汽车一辆,播种机32台,清粮机1台。
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人,在这片古老、富饶、美丽的兴安林海深处,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几百年的游猎生活,蕴蓄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有萨满春祭活动、篝火节、敬拜山神等活动,有黑熊搏斗舞、树鸡舞、采集舞、依哈嫩舞、梳皮舞、吕日格仁舞、得勒古嫩舞、依和纳仁舞、萨满舞等舞蹈。在手工制作上,心灵手巧的鄂伦春人用桦皮制成桦皮般、摇篮、饭盒、烟盆、嫁妆盒等,在精巧的制品上,刻上美丽的图案、花纹,并就地取材涂上各种颜色,以供宾朋欣赏。鄂伦春人的刺绣艺术,主要表现在皮革制品上,讲究对称,制作精美,使人爱不释手。鄂伦春人的服饰做工精细,美观保暖,尤其是服饰上的图案,如湛蓝天空上的朵朵白云,如密林深处娇柔的鲜花。这些生活用品生动表现了鄂伦春人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之独特的民族风情,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经过历届班子的共同努力,特别是2013年,利用60年大庆这个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省、地区相关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筹措资金,择址新建了有上下水、集体供暖的鄂族新村,路边沟全部硬化,自来水入户率、农民住房砖瓦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全村全部绿化、美化。白银纳鄂伦春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传承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主要是民间传统节庆或祭祀活动。除春节、元霄节、清明节、中秋节之外,还有民间舞蹈、萨满春祭活动,吸引国内外八方游客来观光旅游。
独特的兽皮服饰。鄂族人的兽皮服饰达到了狩猎文化中审美的最高境界。那柔软结实的狍皮大哈、轻快保暖绣花手套及皮靴,形象逼真的狍皮帽,图案美观的烟盒包等,是鄂伦春族森林游猎智慧的结晶,是猎人行走林间最合适的装备,鄂伦春族精湛的毛皮文化艺术,是一张珍贵的名片,被誉为“狩猎者的艺术”。
优美的民间音乐。鄂伦春族“赞达仁”是山歌、小调等民歌的总称,是鄂伦族文化的主体,内容丰富,数量最多,山歌悠扬婉转,粗犷豪放,深邃悠远,清新独特,民歌、猎歌、情歌、儿歌、萨满神歌等,节奏自由,旋律优美。
丰富的桦皮文化。鄂伦春人用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地域和狩猎文化特征独树一帜的“桦皮文化”。制作的桦皮器皿,桦皮盒、桦皮船、桦皮篓等桦皮手工品,轻便、防水、防潮、耐用、美观,桦皮文化及器皿造型装饰艺术,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彰显了鄂族艺术的创造力,多次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地县领导的一致赞誉。
神奇的萨满文化。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萨满文化中,鄂伦春人保留了比较完整的萨满跳神仪式,丰富的请神歌和跳神舞,传说与神话、绘画及萨满神服,丰富了萨满文化的载体。
多彩的民间艺术。鄂伦春族剪纸与刺绣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案以方、圆形相结合,整体效果优雅、稳重、深厚、古老淳朴、粗犷原始,蕴涵着鄂伦春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审美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
特色的体育文化。白银纳鄂族乡传统体育较多,如赛马、射击、射箭、桦皮船比赛、游泳、滑雪、打球、赛跑、拽棍、跳高、摔跤等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集观赏、健身、保健、医疗、疗养于一体,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
白银纳乡把民族文化、民族饰品、民族风情、民俗民风充分结合,集中展现在民族风情村内,真正打造出高品味的民族旅游区。白银纳乡有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鄂族桦树皮手工艺品制作人15人,在鄂族村有民族舞蹈团一个,已多次参加各类正式演出。为传承鄂族手工技艺,去年乡开办了桦皮工艺培训班,免费为鄂族群众传授技艺。
美丽的白银纳鄂伦春族新村
当记者问及白银纳乡2017年前7个月做了哪些工作时,丁爽介绍,今年我们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强乡、生态大乡、和谐鄂乡”总体发展目标,立足鄂乡实际,抓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七项重点工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使全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今年完成大豆耕种 7.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0.5万亩,现有各类牲畜存栏3000余头。其中肉牛存栏400余头,马 125匹,绒山羊、绵羊存栏 2100 余只,生猪存栏620头。
民政工作有条不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低保人员进行复核,共核查71人次,停发低保金3人。积极开展自检自查活动,要求各村对本村的低保户,进行土地拥有情况核实。按照国家规定,积极开展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申请核实工作。2017年预纳入80岁高龄老人5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9人。对社区工作进行总结,积极申报全省示范社区;各项补贴及时发放,上半年共发放低保131160元、五保14112元、失能半失能4800元、高龄津贴3600元、退役士兵补助675元,优抚补贴3675元。积极开展民政二次救助工作,对重大疾病人群,低保特困人群,提供帮助。
防火工作万无一失。通过宣传车、广播、标语、在重点地段设立警示牌等方式,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相关知识,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及时将森林防火相关知识传到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实行24小时值班制,成立巡查工作小组,领导干部进村坐镇;充分发挥和白银纳林场的联防机制,真正做到了白银纳乡行政区划内春季无家火、山火发生。
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乡党委、政府将保护好环境作为最大的政绩,本照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原则,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清运垃圾1000余车,疏通边沟1000延长米。美化绿化环境,栽植景观花卉10000余株。对商业区进行合理规划,取消店外经营和占道经营,还路于民,实现中心集镇无路障和占道经营、无废品收购站点。制定环境治理奖惩制度,形成月评、季评、年中、年末评,定期召开表彰大会。
木耳产业拉动明显。白银纳乡上半年投入150多万发展木耳产业,建设菌厂锅炉房一个,安装菌厂自来水系统一套、变频器一个、发电机一台、风机一台、水泵一台、涡口机两台、地牛两台、生化培养箱2个、1000倍显微镜一台、平整扩大30000平米的木耳场地,使白银纳乡的黑木耳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白银纳木耳种植农户达到108户,每户种植5000袋,每户每年纯收入能增加2500元。
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县政府投入60.8万元,使白银纳乡民间艺术团从服装、道具到音乐、编舞等一改旧观,使艺术团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参加了呼玛开江节演出及十八站萨满祭祀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条不紊,乡政府积极组织配合乐途网拍摄了《上山狩猎》纪录片,并在央视滚动播出,4月末中央九套又再次拍摄《萨满祭江》纪录片。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为今后研究鄂伦春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而且也对我们民族乡开发旅游资源起到推介作用。
精准扶贫有序开展。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站、所全面抓的工作格局;落清底子,精准识别,将人均年收入低于3146元的人员作为扶贫对象,坚持以户为单元,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家庭人员健康状况、文化程度、住房现状等因素,逐村逐户摸清致贫原因;细化脱贫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脱贫项目,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整村推进项目等为主的脱贫措施,确保2017年底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016年原有120户231人口已全部建档立卡,5月末再次开展排查摸底工作,通过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政策,按照要求识别、退出了一部分贫困户。截至目前,全乡现识别出3户7人为贫困人口,做到了精准,找到了“真穷人”,摸到了“真穷底”,觅到了“帮扶经”。
社会和谐大局稳定。积极排查社会矛盾,按照及时解决问题的要求,把矛盾化解在村组、化解在基层,不给上级添麻烦。强队伍,作表率,营造和谐稳定的氛围。加强对机关干部、全体村组干部和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管理,规范干部行为,树立良好形象,传播“正声音”,积聚“正能量”,激发了全乡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作为乡长你能谈谈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吗?丁爽又介绍,一是圆满完成党委换届工作任务。乡党委坚持把换届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强化领导、规范程序、选好干部、严肃纪律等方面抓好落实,召开党委换届工作动员会,多次召开党政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党委换届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换届工作方案,在5月19日圆满完成党委换届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班子成员中,使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实现了班子选优配强的目标。
二是以“两学一做”学教活动为契机,加强新一届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以每周一例会为平台,在乡村两级开展党课活动。创新授课模式,成立党课评审委员会,坚持全体同志轮流上党课制度,要求每周安排一名班子成员、一名中层正职、一名普通同志进行授课,党课内容多样,形式不一,但要求必须有针对性,可以是“两学一做”的理论拓展、并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也可以分享所见所闻。党课评审委员会成员对授课进行现场评议,听课同志记录党课内容,每月上交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最后的萨满关扣妮老人(中)
三是高标准打造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在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上,乡党委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建设标准,使各村建设成果各具特色,努力打造一批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率的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村干部的办公室、党员活动中心和村民学习法律法规、了解各项惠农政策窗口和平台。2017年按照年初计划要求,乡党委共打造出7个便民服务中心,打通了“绿色干群通道”。
当记者问及怎样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如何实现萨满文化产业化及下步工作打算时,丁爽乡长介绍,根据当前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围绕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圆满实现今年既定的发展目标。今后将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萨满文化。加大对鄂伦春传承老艺人的保护力度,实行发放生活补贴、定期组织体检和治疗保障等机制。非遗传承人以带徒弟、办班示范和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解决鄂伦春族看病住院问题,在医疗上真正实现零费用,使鄂族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完成民族语言教师的招录工作,为白银纳乡中心校新增配2名民族语言教师,强化白银纳乡民族学校民族语言师资力量。为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购置民族特色服装,提高日常穿着频次。完成鄂伦春艺术团节目更新,聘请专业人才指导,提高节目质量。按实际需要适度配齐演出道具及设备设施,并制作6套狍皮服装,用于演出使用。在重点公路沿线打造鄂伦春族文化宣传带工作,通过建立雕塑、宣传牌、引导牌等设施,营造浓郁民族文化氛围。对白银纳乡址建筑物、广场、商铺等,进行适度包装改造,凸显鄂伦春民族风情特色,增加民族味道。 升级改造现有白银纳乡文化站,完成省级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升级改造乡鄂伦春博物馆。
白银纳鄂族手工艺品在哈洽会上受到外商青睐
促进萨满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快开发以鄂家“一顿饭”为主的餐饮,进一步从吃上做文章,从而使游客通过一顿饭了解鄂伦春,愿意留下来进行其他的旅游活动。如留下住一宿体验鄂族风情,也可开发体验鄂伦春族的一天生活,比如用桦树皮船进行漂流活动,骑马射箭活动等等,从而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后,我们要强化生态旅游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发展生态旅游振兴民族经济,就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研究表明,旅游业的间接收益是直接收益的十倍。因此,抓旅游是促发展、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把眼光从单纯地抓实业转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明确其优势。运用超前思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旅游目地形象。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是不可迁移的,人们如何识其“庐山真面目”,必须通过现代媒体等各种推介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如可以组织部分旅游界的人士到鄂乡来考察,召开专家论证会、记者会、节庆邀请会、自拍或邀拍电视记录片、举办风光摄影展,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送图片资料等。总之,要多渠道进行宣传,通过民间、个人、政府等一些组织行为,切实做好鄂乡生态旅游的推介工作。
白银纳民族歌舞团在演出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做好鄂乡整体旅游规划。要使鄂乡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在旅游资源具有良好质量的基础上。因此,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尤其是要保护那些对主要景点起支撑作用的旅游资源,如博物馆、文物等。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旅游规划与开发,使资源永续利用,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使旅游愿望成为美好的现实。现代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经济要发展道路要先行。交通干线是连接客源地和旅游地的重要媒介,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改善运输条件,提高营运效率,加快鄂乡公路建设,做好鄂乡公路的保养维护工作,发展区域内多档次,多层次的交通,使旅游业不断发展,为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提高服务质量,营造鄂乡旅游发展的良好软环境。鄂乡服务业较其他旅游发展区域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鄂乡要提高旅游业及配套行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和导游水平。要加强服务管理,为鄂乡营造安全、温馨、雅致的滞留环境使旅游者既感到融入大自然的惬意,又能享受到便利的配套服务。只有依托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游客的赞誉,才能扩大影响面,树立鄂乡良好的公共形象。
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构建鄂乡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过程来看,鄂乡的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具有系统的产品体系。依据旅游“游、食、住、行、娱、购”六大构成要素。我认为,在兴安整个大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基础上,应该努力打造鄂伦春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产品。如设计鄂乡森林生态旅游线、鄂乡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鄂乡民俗生态旅游线、鄂乡红色旅游文化生态旅游线等。鄂乡具有生态旅游饮食的产品生产优势,应该打造绿色饭店餐饮、生产绿色食品。鄂乡生态旅游住宿产品应追求“绿色”,为游客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降低能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树立绿色消费典范。鄂乡交通工具并不发达和完善,应该开发特色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如生态旅游区的道路,应该以旅游活动的项目不同而差异设计。如山地景区以“羊肠小道”为主要形式,综合型景区配合建设步行道、马帮道、自行车道等多种道路等等。购物不是鄂乡旅游活动的强项,关键原因在于旅游商品设计缺乏特色,应该以鄂乡独特的物产和文化为原料打造鄂乡生态旅游纪念品,如民族衣物、饰品、桦树皮手工艺制品等。还应该打造生态旅游商品、民族生态食品、民族保健品、生态保护书籍等等。鄂乡旅游娱乐产品形式少、类型单一,主要是卡拉OK厅等通俗娱乐产品,在民族生态旅游中娱乐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循多样化,如设计开发民族节庆参与性节日、民族集市、民族歌舞晚会,登山比赛、民族接待礼仪等等,挖掘开发鄂族演唱产品,恢复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娱乐活动等。
如何开发萨满文化资源,实现萨满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萨满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呈现了一种衰弱乃至消失的趋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出现了萨满文化复兴的情况,但是,整体而言,萨满文化一直以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存在着。对推动萨满文化的继承及萨满文化产业创新这一问题。我想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萨满文化产业化,应该用IP理念开发萨满文化价值,用APP的形式展示萨满文化魅力,用VR虚拟现实呈现萨满文化的神奇,用“真人+”的形式活化萨满文物。由此,实现萨满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萨满文化是我国北方许多民族的信仰发端,是人类在早期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一种生命文化。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后要整合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为萨满文化的发掘和产业化开发搭建平台,运用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为萨满文化艺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基础。
扎实推进落实落靠五项基础工作。一是深入推进花园式乡村建设。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力度,努力把白银纳乡打造成边陲最美乡村之一。对玻璃沟、新河、新山三个村的村容村貌进行彻底整改,逐步达到美化、绿化、亮化的标准,争取完成河南三村巷道栅栏更换工作,完成新山村和更新村巷道硬化工程。二是全力推进乡精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两个扶贫办要求,实现无缝对接,落实到户,责任到人,与上级部门搞好衔接对接工作,实现100%贫困户脱贫。三是要使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白银纳村管道维修。解决白银纳村楼区塌陷问题,积极筹措资金重新铺设管道,改变村内集中供热不均匀问题。在鄂族新村平房区域投入96万元,建设20座撮罗子形状多功能用房,以满足村民存放物品、做皮活等需求。四是继续深化开展计划生育。不断细化和量化工作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坚持统一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强化责任追究,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加大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力度,加大对计生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计生工作氛围,提高计生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力度。五是全力抓好稳定工作。突出抓好“三大纠纷”调处工作,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及时化解矛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多方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掌握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虑,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与群众的思想交流中,融合感情,化解情绪,确保社会稳定,为完成全年各项经济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丁爽乡长满怀信心地说:2017年是大兴安岭地区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一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战略机遇,充分挖掘潜力,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干劲,扎实工作,推动全乡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我们也一定能打造好萨满文化产业,传承好兴安鄂乡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