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谣言,特别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速度、影响深度和巨大杀伤力确实不容小觑。
那么,对于食品谣言该如何应对处置呢?首先当然是快速反应、及时辟谣。针对谣言大多在网上出现并迅速扩散的特点,应当依托各大网络传播平台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运用大数据等工具建立一个反应灵敏的网络谣言监控机制,发现端倪、立即封杀,同时应视情组织第三方的专家、媒体辟谣。其次更须追根溯源、严厉打击。对造谣者,应依法果断查处,对传谣者,也应严肃追究其责任,对于其中涉及借谣言进行敲诈勒索的,更应依法从严从重处理。最后还要立足平时、教育引导。不能总是等谣言四起时才匆忙“灭火”,而应将工作做在前面,构建一个常态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机制,及时公开食品安全监管动态、检查结果和查处案例,提振安全信心,多形式、多场合推进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高对谣言辨识能力,擦亮人们的眼睛。
确实,对于那些可能会通过网络形成大范围传播的餐饮食品谣言,必须快速反应、多管齐下,辟谣、打击、引导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合力封杀才可能尽快及时有效阻断其扩散。
然而,正如专家所言,民众容易听信谣言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所产生的焦虑感有关。目前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较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和不安全感,再加上专业知识有限,民众容易听信网络上的食品安全谣言。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毒奶粉”、“毒生姜”、地沟油乃至“染色紫菜”这些“前车之鉴”,人们才会对“塑料紫菜”、“面条含胶”之类的谣传感到“草木皆兵”。
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并减少食品谣言的发生和冲击,必须在严打制谣传谣现象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全面整肃食品餐饮行业和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及供应市场,对各种制假加毒行为“零容忍”,提高在食品安全上作手脚以及造谣传谣的违法成本,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案件和食品谣言的负面影响,重建人们的食品安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