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粉丝可燃烧”“肉松是棉花”“紫菜是塑料”……年初以来,一大波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谣言,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尽管各大权威平台不断辟谣,但依然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新华社报道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
那么,这些“舌尖上的谣言”是哪里来的?6月中旬以来,记者对这些谣言的来源进行了长达半月的调查——
行业受谣言冲击
6月26日,记者见到了在省城经营干货6年的福建批发商唐阿兴。他介绍说,过完年应该是零售商补货的高峰,但与往年相比却出现了很大不同。唐阿兴说:“人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海带、海苔、海米的销售量都在增长,但唯独紫菜没人订货。我还给好几个零售商打了电话,对方都告诉我不好卖,有人直接告诉我紫菜出事了,还反问我紫菜是不是塑料做的?我是一头雾水。”后来,唐阿兴与厂家及外省从事干货批发的老乡联系后才知道,导致紫菜销售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紫菜是塑料”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在唐阿兴的公司中,记者见到了该公司前5月的库房出货信息,其中二三月份紫菜出库量下降了近4成,从4月开始出库量才有所上升。
采访中,记者跟随唐阿兴走访了省城晋祠路和解放北路的多家干货经销商。经销商表示,二三月份时,受到“紫菜是塑料”谣言的波及,紫菜零售量出现下降,有些消费者甚至拿着视频质问他们是不是在销售“塑料紫菜”,多个品牌的紫菜为避免纠纷还进行了下架处理。
“肉松怎么可能是棉花做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相信。”7月5日,在省城新开南巷一家烘焙店内,来自河北的店主牛花云表示,今年5月中旬一天下午,突然有位大妈拿着上午刚买的肉松蛋卷要退货,说肉松是棉花做的,还给我看了网上的视频。“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给她退了,但心中一直嘀咕,是谁在网上胡说。”牛花云说。之后的几天,店中的肉松面包、蛋卷,每天只能销售十多斤,而之前每天的销量至少在百斤以上。太原市五一路专营肉松面包的店主闫一虎,听说外地店铺因此被围堵,担心波及自身,直接关门歇业了3天。
造谣者生事“另有所图”
根据公安部通告显示,“塑料紫菜”事件对紫菜行业冲击巨大,相关产业链受到打击,原料收购价格出现腰斩,从8万元/吨降到不足5万元/吨。截至目前,福建、天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公安机关抓获拍摄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人员5名,制造“塑料紫菜”谣言人员5名,传播谣言信息人员8名,“塑料紫菜”谣言快速散播的趋势得到有力遏制。
“塑料紫菜”谣言因何而起?据福建省晋江市公安部门公告显示,犯罪嫌疑人王某祥,因在吃馄饨时认为自己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便联系生产企业进行维权。“在沟通过程中,我起了贪念,想要赔偿。”王某祥说,为了能要上高价,他指挥员工拍摄“塑料紫菜”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同时威胁生产企业,要是不给钱解决,他将继续在网上大量转发。最终,企业迫于压力,不得已向其转账了5.3万元试图平息事端。
“塑料紫菜”事件只是众多食品安全造谣事件的一个缩影。6月29日,记者在太原见到了在职业打假人圈中小有名气的“老五”“老猴”(当事人要求化名)。据其介绍,类似事件在打假人圈里已不是秘密,在太原也发生过这种事件。“老五”说:“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后,可以要求十倍赔偿,赔偿金额不足1000元,按照1000元算,这是法律所允许的范围。而有些人过于贪心,找到商家一点问题就肆意敲诈,在打假人这个行业里,也被我们所唾弃。”“老猴”透露,2014年曾有消费者在方便面中吃出了异物,由于不满足正常的赔偿,在网上夸大事实,攻击商家,最终商家迫于压力赔偿了一万元。
就“塑料紫菜”一事而言,开始时只是有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一周后网上出现了20多个版本的视频,有些用词极其隐晦,但依然暗示紫菜是塑料做的。7月初,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一个大学生视频创作团队,该团队在去年拍摄过一个挂面燃烧的片子,虽然视频中并未指明,但暗指挂面内含有化学物质。该团队成员薛勇介绍,当时看到网上有这么一段视频,为了提高视频的点击量,他们团队也效仿了一段,后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删除了视频,但就是这样,视频上传3小时,点击量也达到了4万多。“点击量上去了,相应的广告考核指标也能上升,但却错误引导了消费者,了解法律常识后,想想都觉得后怕。”薛勇说。
谨慎转发食安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网上传播食品安全谣言的人一部分是为博取眼球、赚取热度,置科学常识和实际情况于不顾,偷换概念、歪曲事实,也有极个别人是为牟取不法利益等目的对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在售食品编造谣言,有意抹黑。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太原市新媒体协会秘书长高宏伟介绍,低成本造谣、高成本辟谣,是谣言传播的特点。网上谣言不过几句话、一张图、一段视频,但传播开来则呈现“病毒式”“裂变式”趋势,此类谣言的危害比较隐蔽,看似无伤大雅,但在关键点的提炼过程中,改编事实,打趣调侃主流观念,形成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后续效应很长时间都难以消除,且一旦出现类似事件,还会再次成为传播热点。“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应要求网络平台对已经有切实证据证明是谣言的,进行公益辟谣。同时,鉴于一些老年人信息来源渠道少,不能有效识别谣言,社会还需共同努力,帮助其走出相对封闭的朋友圈,遏制谣言在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内传播。”高宏伟说。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黄登宇自编了一首有关食安方面的小诗,希望能够帮助到消费者。内容为:“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科学知识要普及,正规渠道来采购;生活常识不可少,专家教授来发声;转发内容要三思,虚假信息别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