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被称为“三小”。“三小”在方便百姓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这些小食品业态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脏乱差等问题又不容忽视,一旦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三小”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管理交叉和空白,一直以来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包括陕西、广东、湖北、山东等在内的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食品“三小”的地方性法规,并相继实施。通过资金资助、场地租金优惠、就业服务等措施,对“三小”免费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划定食品摊点经营区域和经营时段等,管服并重。
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湖北武汉、山东烟台、陕西韩城,通过建立小食品专业村、打造小作坊集中区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湖北武汉
120个小餐饮服务区统一管理
“货到武汉活、食尽八方材”,小吃是武汉的一大特色,在给市民生活提供方便和实惠的同时,小餐饮基础设施差、占道经营、油烟噪音扰民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也使其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的一大顽疾。从2015年起,武汉市在学校周边、老旧社区、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始设立小餐饮服务区,将小吃店、烧烤店、流动食品摊贩引入集中经营。
根据相关规定,小餐饮便民服务区面积须在200平方米以上或集中经营者15户以上,并配备小餐饮服务所需设施设备,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并实行集中经营和自主管理的区域。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常青花园社区,之前周边有近50户小餐饮摊贩,大都在外经营。在小餐饮提档升级中,常青花园社区用5个月时间,投入400多万元,以“便民服务区”的模式,建立了“常青花园美食广场”,将辖区内小餐饮全部集中起来,实现了统一管理。
武汉市食药监局介绍,在《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中还增加了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内容,规划配建的菜市场建筑面积在1700平方米以上的,预留10%-15%的面积用于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使小餐饮规范管理纳入常态化监管。
截至目前,武汉市已经建成小餐饮便民服务区120个,在商圈设立美食集聚区26个,容纳百家小作坊集中生产区6个。
据介绍,武汉市食安办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食品小作坊、小餐饮、集贸市场等纳入“大城管”考核体系,每月对16个区(管委会)、98条街道进行考评和排名通报,实施奖惩。武汉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操作间试行现场电子监管,将逐步实现生产布局、规范管理、原料购进、添加剂使用、信息公示“五个统一”,解决“三小”风险控制问题。
山东烟台
6个专业村成就“小而美”品牌
烟台市食品加工小作坊不仅数量多,多数还在村居聚集。基于此,烟台打造的小作坊专业村反而成就了小食品品牌。
据烟台食药监局介绍,烟台已建成了6处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通过协会、合作社等方式,烟台规范建设了芝麻糖、海参、豆腐等6个专业村,政府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烟台还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原料采购、生产工艺、人员培训、出厂检验、产品包装“五统一”管理。以芝麻糖为例,烟台建立芝麻糖协会,指导全村27户芝麻糖加工户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并树立了“水盘芝麻糖”品牌,芝麻糖专业村日生产芝麻糖4000余斤,产量比改造前翻了一番,也推动了芝麻糖作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小而美”这一品牌目前在烟台市已成为新趋势,湾子口海参、芦头大糖等也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日常消费食品。
山东省近几年也陆续将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纳入监管范围,“三小”备案率达到98%以上。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条例》还列出了小作坊禁入清单和工艺要点,明确进货查验、加工记录、销售记录台账等良好操作规范,同时建立一批疏导点,疏导点内食品摊贩全部实行“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单据留存、原料公示、场所清洁”5项标准,无法“退路进厅”的便民摊点、各类亭棚实行统一划线管理,引导食品摊贩进入固定集中区域经营。
陕西韩城
引导小作坊进园区集中经营
小作坊的生产规模一般不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隐蔽性强,这也让有限的执法力量难以进行精细化的监管。
为破解这一难题,陕西省韩城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园区,引导小作坊进入园区集中经营。同时,韩城市还建成了7个便民市场,引导300余户小摊贩进入市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在韩城芝川小作坊园的厂区里,可以看到工人都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在封闭的隔离操作间里工作,这也是韩城目前小作坊企业的统一面貌。
商户进驻小作坊园区后,政府部门可实现从食材购买到生产等全流程的监管和指导。这种监管方式也取得了实效,韩城市的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近三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事件,近三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测也显示食安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