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萧山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生产、销售“毒胶囊”案件,共有23人受审。经检测,他们用工业明胶生产的空心胶囊中,铬含量最高的达83ppm(mg/kg),远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得超过2ppm(mg/kg)的标准。而他们一天就能生产出240万粒“毒胶囊”。
上午10点,案件开庭审理,23名被告人全部站上了法庭。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年纪为40岁左右,此外只有一个23岁的小伙子,以及两位60多岁的大爷。其中年纪最大的是位68岁的大爷,他的耳朵已不太灵光,法官的提问需有人在他旁边大声复述一遍才听得清。
萧山法院开庭审理“毒胶囊”案,这种过期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超国标40倍!
案件审理之初,光是核对被告人身份、宣读起诉书,就花掉将近1个小时。这23人,主要来自河南省、河北省以及浙江新昌县,文化程度大都为小学、中学,还有几位文盲。其中,潘先生和张先生是带头人。
因生产“毒胶囊”利润可观
明明被查处过还要重操旧业
潘先生有着不少生产胶囊的经验,原本他在浙江老家时,就一直在未取得《营业执照》、《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等资质,且在不具备生产、储存空心胶囊的设备、环境等条件的情况下,生产空心胶囊。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潘先生因在家中自行生产或从别处购买大量不符合标准的空心胶囊,并通过物流出售给他人,被江苏省相关部门查获过,他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但此案案发后,潘先生就逃跑了,只抓住了向他购买胶囊的胡先生(已判刑)。
由于这样生产胶囊的利润可观,2015年8、9月,逃到河南的潘先生拉上张先生重操旧业。潘先生伙同他人在河南租下两个厂房来进行胶囊生产,然后陆续雇佣其他20人进行加工、包装、销售等。
员工金先生在庭审中交代,两家工厂中,一家有一条生产空心胶囊的流水线,另一家则有两条流水线。一条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10箱胶囊,每箱有约8万粒胶囊。除去机器维修的时间,每个月有20天左右是在生产胶囊的。
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两个胶囊生产窝点独立运营、资源共享,由张先生和刘先生(另案处理)提供工业明胶、添加剂等原料,潘先生也从另一名被告人处买来价值6.8万元的过期明胶和胶囊废物,供两个窝点共同使用。
现经检测,不仅作为生产原料的工业明胶中铬的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成品胶囊中铬含量也远超国家相关标准,属有毒有害食品。
部分“毒胶囊”被查获
已卖掉的胶囊去向不明
正当潘先生等人为毒胶囊生产“事业”忙得如火似荼时,他们被相关部门盯上了。当时另一起毒胶囊售卖案件被查获,相关部门发现有部分胶囊正是来自潘先生他们的生产窝点,于是顺藤摸瓜,将潘先生等人的窝点一并查获。
萧山法院开庭审理“毒胶囊”案,这种过期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超国标40倍!
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截至2016年4月案发,潘先生所开设的胶囊厂累计生产空心胶囊约700箱,其中249箱被公安机关依法扣押,按每箱能买到600-800元不等的价格来算,其生产总额约50.75万元。
张先生等人所开设的胶囊厂累计生产空心胶囊约1800箱,其中1210箱被公安机关依法扣押,生产总额约99万元。21名雇员的犯罪金额,则在20万元以下到50万元以上不等。
但潘先生在庭审中提出,700箱胶囊的数量只是估算的量,他认为没有这么多。此外,他说他卖胶囊所得金额是24万元。
萧山法院开庭审理“毒胶囊”案,这种过期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超国标40倍!
被潘先生他们卖出的“毒胶囊”流向了哪里呢?
据了解,潘先生等人是各自通过物流的方式销售胶囊。由于当时他们在河南使用的物流并不要求实名制,相关部门追查后发现,向潘先生购买胶囊的人联络用的电话号码是临时的,交易完成后就找不到对方了。而潘先生等人也没去了解过这些胶囊被用在何处。
现萧山检察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潘先生等23人提起公诉,其中潘先生、张先生为主犯,其余21人为从犯。同时,还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潘先生提起公诉。
目前案件还在开庭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