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粥解冻后出“蹊跷”
邓女士家的大米是在中山北路的一家大米批发店里买的,2元一斤,6月7日晚上,用高压锅做成粥。“这米看起来就跟平时买的一样,煮出来的白米粥也没有奇怪的味道,喝起来还挺爽滑的。”邓女士说。
当晚煮的白米粥还有剩,邓女士便把它放进了冰箱的冷冻室。第二天早上,冻成了一块冰的白米粥摸上去软绵绵的,放在室内自然解冻之后,邓女士发现这米粒变得十分粗糙,几乎没有了粘性,就像是一粒粒泡沫塑料。用手将米粒的水分榨掉,又像棉花或是纸屑。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米,怕是买到了塑料米哦!”邓女士说,她在微信群里看过两条视频短片,工人将塑料袋和“棉花”塞进流水线之后,竟然从机器的一端生产出了白花花的“大米”。“莫非网上讲的‘塑料大米’是真的?而且还流入桂林了?”邓女士对此事将信将疑。
事后,邓女士把解冻后的白米粥拿去给她的街坊邻居们“鉴定”,不少人说没有见过大米能变成这样的,他们也疑心这大米有问题。但也有人说这大米是真的,只是冻过之后变了样,就像是豆腐,冻过之后就变得又黄又粗糙。
“如果真是塑料,吃了肯定要不得。”邓女士说,保险起见,她暂时先把这袋米存了起来。
食药监“塑料大米”是谣言
据了解,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产生变色反应。为了鉴定邓女士买到的大米是否为真,记者做了两个简单的实验。
首先,记者将从药店买来的碘酊倒入白米粥中,原本棕色的碘酊很快就变成了蓝紫色。随后,记者又用米粒单独蘸取了碘酊,米粒也瞬间变成了蓝紫色。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明,这米粒和米粥中确实含有淀粉。
为了继续求证,8日下午,记者将情况向叠彩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反映。工作人员黎晓云在查看了邓女士的大米后表示,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大米。“根据我多年的市场监管经验以及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别说桂林市场没有‘塑料大米’了,就连全国也都没有发现有那样的大米。”她说。
黎晓云告诉记者,“塑料大米”其实跟“塑料紫菜”、“棉花肉松”一样,都是网络谣言。网上流传的“制造塑料大米”的视频其实就是塑料造粒,放进机器里的是塑料,产出来的也是塑料粒,只是视频拍得不够清楚,塑料粒看上去像是大米而已。
“有点常识的话其实很容易分辨。塑料不能消化,吃一次基本就能吃出猫腻,而且外表看起来很明显,不足以以假乱真。如果真的用塑料造米,成本很高,才卖两块一斤,商家可不会吃这种亏。”黎晓云说。
专家:米粒变粗糙因淀粉老化
如果邓女士的米是真的大米,那为什么会出现冻过之后变粗糙的情况呢?
桂林一家米业公司的黄老板表示,根据邓女士大米的外观及价格,他判断这种大米应该是一种粉米,其直链淀粉的含量较其他大米高,因此通常被用作制作米粉,其优点是韧性好、不易断,缺点是口感较为粗糙。
叠彩街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食品工程硕士燕廷则表示,不管是哪种大米,煮熟了放到冰箱里一段时间后都会变糙变硬。
燕廷说,大米等含淀粉的粮食加工成熟食其实是将淀粉糊化,糊化后的淀粉放到冰箱里冷藏或冷冻之后就会失去弹性、变得粗糙、出现空洞等,这种现象称为淀粉老化,俗称“返生”,淀粉老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此外,直链淀粉的老化速率比支链淀粉快得多,直链淀粉愈多,老化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