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海省虹鳟鱼产量达1万多吨,不经意间,青海的冷水鱼“惊艳”四方。高海拔、日照强、氧气稀薄的青藏高原还能养鱼?答案是:能!不仅能养,而且还能将鱼养得非常好。
一条冷水鱼,牵动着青海沿黄流域百姓的致富心。“青海省水产养殖主要是鲑鳟鱼类,包括三文鱼、虹鳟鱼、大马哈鱼……这些鱼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殖生长,因此被称为冷水鱼。青海省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十分适宜冷水鱼的生长,产业前景可观。”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自豪地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青海省打造高原现代渔业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从2007年开始,青海省借鉴并引进挪威成套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和生态环保养殖装备,从美国、挪威、丹麦引进鱼种,以白鲑鱼和虹鳟鱼为主推品种,以深水大网箱养殖为主推技术,开展了沿黄水库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示范推广。
形成高原特色冷水鱼养殖模式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黄河上游大中型梯级电站和水库的建成,在青海黄河干流中,有300公里的水域属于冷凉水体,水体洁净、水质优良,被国内外公认为网箱养殖冷水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加上寒凉适宜的气温,青海省成为冷水鱼生长的一块“福地”。据统计,青海省可利用发展渔业的水面达60余万亩,其中水库面积57.4万亩,湖泊6万余亩,池塘6200亩。随着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形成了10座大中型水库,常规养殖品种主要为草鱼、鲤鱼、鲫鱼等温水性鱼类,冷水性养殖品种以虹鳟、金鳟、高白鲑等冷水性鱼类为主,同时还开展了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的养殖,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冷水鱼养殖发展模式。
化隆县依托境内“串珠状”黄河梯级电站水域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冷水鱼规模化养殖道路,截至目前,已发展冷水鱼养殖龙头企业20家,累计建成网箱693个4.5万平方米,年投放金鳟、虹鳟、白鲑等各类鱼苗79万尾,实现捕捞年产量55.3万公斤,年产值达2200万元,现已成为青海省规模大、标准高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专家测算,目前,青海省各梯级水库大坝间完全可以开发进行冷水鱼网箱养殖面积有1800亩左右,若对可建设面积进行全面开发利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与保护环境优先的情况下,仅网箱冷水鱼产量即可达到3万吨以上。目前,青海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占全国冷水鱼产量的20%,预计到2020年,冷水鱼网箱养殖业产值在30亿元以上。
黄河沿岸农民水里捞“金鱼”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负责人介绍说,起初的示范推广很难,老百姓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黄河边上的农民才开始真正“靠水吃到了水”,从黄河水里淘出了“金鱼”。
在化隆县,黄河流程167公里,水域面积达11万亩。化隆县向东村村民马木亥买是最早一批投身冷水鱼养殖的农户。几年前,马木亥买组建起了向东村第一个水产养殖合作社,他说:“这几年冷水鱼市场行情特别好,每年养殖冷水鱼的收入达到10多万元,感谢政府让我们农民们转变了思路,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今后要带动村里的人共同靠养鱼发家致富,让村里的人越来越富裕。”
“2016年,青海省水产总产量达到12050吨,仅虹鳟鱼产量就达1万吨,产量比上年增加2400吨,增长31.5%。现在产自龙羊峡等库区的三倍体虹鳟鱼已销往广州、上海等地。”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局长王海说。
王海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按低水平来算,一亩水域能产20吨,三倍体虹鳟鱼目前的市场价为每公斤100元左右,那么一亩水域的产值就是200万元,如果2500亩水域都能够被利用起来,年利润可达35亿元~40亿元。
冷水鱼养殖成就富民产业
随着青海省鲑鳟鱼养殖业的壮大,产量供给能力越来越强,为了让鲑鳟鱼养殖更科学、更规范,在养殖技术方面,青海省专程邀请了北欧国家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些从挪威、芬兰、加拿大、美国、丹麦特地赶来的专家们看到青海的养殖条件后感到震惊,专家们没想到,海拔如此之高的青藏高原竟是冷水鱼生长最佳的地方,青海的冷凉气候是养殖冷水产品独一无二的绝佳条件。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青海省从养殖环境、饲料投放、网箱设置等方面重定要求,规定龙羊峡容载量为2万吨,积石峡容载量为1万吨。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青海省养殖的虹鳟鱼品质越来越好,国外订单数量猛增,主要出口至俄罗斯、丹麦等地,在国内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2016年,青海省虹鳟鱼产量冲破1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75%。
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冷水鱼需求量将达到30万吨,对于青海省而言,冷水鱼养殖这个富民产业必将越做越大,越来越强,青海人将在冷水鱼养殖中尝到甜头。
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