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独流镇假调料肆虐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去年11月底,新京报记者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对这个厂家眼中的“北方调料造假中心”进行调查,发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调料是人们用来调制作食品等的辅助用品,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使用,但工业盐勾兑色素造酱油,废料回收做出“十三香”的行径,并且衍生制作的假调料广泛流向全国各地,这种现实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更为食品安全担惊而后怕。
面对这一切事实,不有让人生疑:执法监管部门哪里去了?执法哪里去了?而当地居民可以理直气壮地以“没有涉及打假企业的假调料”为由让厂家主动打架者无奈撤离、厂家打假动辄就能发现造假窝点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地执法的不到位和无力。调料是调解食品味道或者增加食品口感的辅助食用材料,但假调料的肆虐,不由让人怀疑当地执法味觉的“失灵”,也正是这种“味觉失灵”才让当地执法部门闻不到造假者的气息,察不到造假者的踪迹,也无从执法打击到位。
面对假调料肆虐,当地执法 “味觉失灵”的表现之一,是“执法味蕾”已经蜕化。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信息是靠舌面上密布的细小乳头,称为舌蕾的味觉细胞来传递的,假调料绝非无色无味之物,造假行为也绝非不可察不可觉之绝世武功,但在当地执法机关眼皮底下,独流镇假调料生存长达十年之久,这足以说明两个事实,首先是当地公众已经麻木,对假冒伪劣不以为然,已经出现了是非不分、法纪不明的混沌状态。
其次是当地执法机关已经失却了执法责任和主动执法监督、建立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形成强大的打击和震慑不法造假制假行为的氛围。执法“味蕾”失效,又岂能履行执法监管责任?又岂能形成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氛围?又如何能从源头制止独流镇假调料肆无忌惮的畸形?这背后或许有经济利益驱使的使然,或许有片面地方保护伞的魅影,但这一切无不让执法机关颜面丢尽。
面对假调料肆虐,当地执法味觉“失灵”的表现之二,是执法行为的麻木症表现突出。味觉是由味蕾感知后再经大脑皮质味觉中枢产生兴奋,由反馈环路神经体液系统完成整个味的分析活动。但面对假调料的长久肆虐以及触目惊心的造假制假售假行径,竟然直到厂家自发打假介入还不知道,而且一些厂家打假也并非一次两次,这不能不说是当地专业执法反应的迟钝乃至是麻木。这种执法麻木毫无疑问更是导致假冒伪劣调料的根本所在。这不由不让人对执法生态和责任弱化感到慨叹。
独流镇假调料肆虐,说白了,制售假冒伪劣者罪不可赦,但执法 “味觉失灵”的畸形现实更值得反思。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干预措施,就是加大执法监督打击力度,确保执法监督效果。一方面是大力宣传制售假冒伪劣的违法后果和责任追究后果,让制售假冒伪劣者知法纪威严、知违法后果而自觉规范行为,杜绝不法制售假冒伪劣之畸形,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执法打击责任体系,建立完善举报监督和快速反应查处机制,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和出现重大假冒伪劣责任倒查机制,对于执法不力,执法 “味觉失灵”畸形一律以失职渎职追究责任,独流镇自然不会再成为调料造假之地,独流镇假调料自然也不会成为食品安全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