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讯大中小型冷库市场做为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的“稳定”渠道供货商,受众范围广、产品需求广、有着较为突出的设备、资源优势。同时大中型冷库温度一般都在零下18-28摄氏度以下,库存数量大、货物堆积多,监管人员无法在冷库中进行长时间、有效率的实时检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常管理的“脱节”,为进一步将实际监管中的“反思”做为解决梳理日常监管“困惑”的有效举措,达旗市场监管局围绕两个公示,提出相关监管建议。
一、 冷库内产品信息动态化公示。
围绕冷库温度低、监管人员无法进行长时间、高效率的
现场检查,建议监管企业将入库的冷冻食品,做成产品信息公示栏,悬挂于冷库外的明显位置,具体到产地、供货日期、供货商、合格证并就食品效期做为动态管理项目,按照效期远近,标志各异,颜色不同,分为三个效期时段,整年期、近效期、下架期。一方面监管人员能通过动态信息公示栏直观上看出冷库内食品的效期,并即时给予整改建议和相关处理。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冷冻食品时,可以通过动态化信息公示栏,有选择、有方向的购买效期较远、产地较近的同类冷冻食品。
二、供货商资质协议签订及运输冷链信息公示。
冷链运输做为冷库市场经营管理的一个“拐”点,存在于监管企业食品安全体系建立的各个环节中,冷链信息的即时采集和入库公示不可或缺。建议监管企业与供货商就冷链运输签订质量协议,一年一签,确立双方责任体系。监管人员就冷链信息的采集和公示做为日常监管的重要途径,制度上墙,并就企业每批次的冷链运输信息采集和公示,以图片形式做成电子档案,与企业诚信等级评定直接挂钩。实行冷链运输信息采集和公示一方面着手解决监管企业为节省运输成本,配发不具备冷链运输条件的车量,一定概率上避免食品流通运输环节中导致食品变质的安全隐患。一方面监管人员通过协议制度的签订和冷链信息的采集公示,将冷冻食品的进货验收制度落实彻底,靠前监管。真正做到食品安全应急突发事件的追溯有据可依,有度可依、有法可依。(袁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