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又称金果、米果、猴果、猴枣、大盖柿、镇头迦等,成熟于每年的秋冬季节,因其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因而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很多人还喜欢在数九寒天吃冻柿子,咬在嘴里,冰渣的清脆中带着香甜,倒也是别有味道。
柿子原产于我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就有关于黄河中游栽培柿子等各类水果的记载:“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对于柿子的种类,全世界约有2500余种,我国也有800种以上。宋代吴自牧在其《梦梁录》中就记载了十余种柿子:“柿,方顶、牛心、红柿、椑柿、牛奶、水柿、火珠、步檐、西柿……”而今,在我国最著名的品种当推天津的磨盘柿、陕西三原的鸡心柿、陕西富平的尖柿、浙江杭州的铜盆柿、安徽的铃灯柿、河南的红柿、河北满城的莲花柿以及湖北襄樊的馍馍柿等。但无论哪个品种,均以果肉致密、纤维少、无核、味浓香甜者为优。
柿子营养价值很高,自古被誉为“果中圣品”。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评价说:“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宾,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而据科学测定,每100克柿子中含糖20克、蛋白质0.7克、脂肪0.1克、碘49.7毫克,还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及钾、铁、钙、镁、锌、钠、铜、锰、碘、磷、硒等人本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矿物质的含量超过苹果、梨、桃等水果。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凉血止血等功能,可以缓解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干咳、喉痛等症。南朝著名的医药家陶弘景在其医学巨著《本草经集注》中也记述曰:“柿子补虚劳不足,健脾胃,润肠润肺,祛痰止咳,通耳鼻气,生津止渴,解酒毒。”而柿子中富含的黄酮甙类物质,具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从而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如果用柿子叶子煎服或冲开水当茶饮,也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镇咳化痰的作用,具有补虚、止咳、利肠、除热、止血等功效。
柿子的食用方法很多,既可鲜食,亦可加工制成冻柿子、蜜饯、果脯、饮料、柿饼、柿酒、柿醋等。其中柿饼为柿子的主要加工品。古时候的人们曾把它作为度过灾害荒年的救命粮,据明代作家傅梅所著的《嵩书》记载:“戌午大旱,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初冬削柿作饼,鬻钱完赋,即以批曝于杂橡实、荆子磨面作糊啖之,遂免流移。”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在食用柿饼时,认为表面的那层白霜不干净,往往将其擦掉。其实,这层白霜称为柿霜,是柿子晒制成柿饼时,随着果肉水分的蒸发而渗出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凝结物,有着颇高的医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柿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柿霜中所含甘露醇非常丰富,是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剂,如果把它擦掉,无疑就损失了一些营养成分。
虽然柿子有着非常好的信用价值和医用功效,但有一些食物与柿子的功效作用相克,食用时要加以注意。医学已经证明,柿子不宜空腹食用,也不宜与酸菜、黑枣、红薯、土豆、菠菜、石榴以及富含高蛋白的蟹、鱼、虾、鸡蛋等食品一起食用,否则会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由于柿子食糖份较高,且大多是简单的双糖和单糖,食用后很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故糖尿病人不可食用。另外,食用柿子后,柿子中的糖份和果胶会留一部分在口中,特别是留存在牙缝中,容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因而食用用后一定要及时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