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山寨餐厅被指抽检不合格,被侵权正品“永和豆浆”受损谁买单?

2016-10-19 中国食品网 979 0
核心提示:(永和豆浆正规门店)山寨品牌抽检不合格,正品莫名背黑锅,遇上李鬼的 永和豆浆这次有点冤了。近日,福建龙岩老东昌永和豆浆店

(永和豆浆正规门店)

山寨品牌抽检不合格,正品莫名背黑锅,遇上“李鬼”的 “永和豆浆”这次有点冤了。

近日,福建龙岩老东昌永和豆浆店与浙江宁波江北博士永和豆浆店质检不合格被列入处罚名单,质疑“永和豆浆”产品质量的言论四起,但经核实,上述两家店均非永和集团旗下“永和豆浆”的门店,山寨店出问题,遭受质疑和不良影响的却是“永和豆浆”正品店。

假冒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带来了正品店品牌信任丧失、正常市场秩序被干扰等的诸多问题。

山寨层出不穷,正品无奈应对

本次山寨品牌事件并非“永和豆浆”首次“中招”,细心观察后就可以看到,“禾和豆浆”、“永积豆浆”等的山寨品牌可以称得上是“遍地开花”。

早在2012年,永和食品就在自己的官网上发起了在全国开展大规模打假的活动,针对市场上诸多山寨永和豆浆的现象发动广大消费者共同打假,公司网站上更专门设立了“维权打假”专栏。

遗憾的是,尽管打假卓有成效,山寨品牌仍然层出不穷。

事实上,饱受山寨品牌困扰的远非“永和豆浆”一家,“麦当劳”变“麦当家”、“康师傅”成“康帅傅”、山寨绿茶、山寨外婆家等的新闻不时出现在消费者视野,知名品牌被山寨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无疑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诟病,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观察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山寨品牌,一般沿用形似字替代和其他因素添加两种办法,前者如上文提到的“禾和豆浆”、“永积豆浆”,不注意根本分辨不出真伪,后者如本次出现质量问题的宁波江北博士永和豆浆店,也显得真假难辨。在这些“真假美猴王”面前,消费者不得不练就火眼金睛。

应该说,山寨品牌猖狂,现行制度层面、山寨企业和媒体自身都需要反省。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商标注册申请是向国家商标局提请办理,任何能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均可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同时,申请注册的商标需要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凡与已经注册或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相近的商标将不予公告。

但同时,我国企业名称字号则一般是向当地工商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这二者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门监管,信息并不能做到完全统一,所以经常会出现注册商标与企业字号雷同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部分不法商家投机取巧,恶意申请与知名商标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字号,突出使用,达到侵犯知名商标权,搭知名商标便车的目的。

对于山寨品牌而言,这种近乎剽窃的做法让其可以坐享其成,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见效,市场风险相比“白手起家”的正品也明显低了很多。但必须看到的是,尽管这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在短期内确实能搭上知名品牌的顺风车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无异于自杀,一旦服务、产品质量、售后等跟不上,只会死得更“轰轰烈烈”。

此外,对于原应起到正本清源、沟通市场与消费者的媒体而言,不辨真假甚至故意用耸动的新闻标题来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党”行为也是亟需改变的行为,本次正品“永和豆浆”莫名背黑锅,应该说一定程度上与部分媒体未能深入调查核实,误把“李鬼”当“李逵”有关。

山寨品牌这颗市场“毒瘤”的出现,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诸多知名商标而言,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日趋完善,建立了一定的消费基础,不法分子以假冒、伪劣产品,盗用其名,趁机扰乱市场,势必会造成目前市场品牌混淆、认知不清的现象,正品企业苦心经营多年的形象、声誉等可能会被付之一炬,正常的运营受到很大的损失。

同时,山寨品牌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原本只是付出金钱获得消费体验的消费者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混乱,面对商标、产品甚至装修都大同小异的品牌难免有点眼花缭乱,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去伪存真”,更有甚者,花费同样甚至更多的金钱,获得的却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和较差的用户体验,尽管通过企业电话、网站、商标等方式可以轻易辨别出品牌的真伪,但山寨品牌的出现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也是不公平的。

净化市场环境,亟待全员协力

近日,由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了《2016年全球最佳品牌》报告,苹果、谷歌、可口可乐、微软、丰田等品牌高居前十。这份排名从品牌产品和服务的财务表现、消费者影响力以及溢价或推动企业销售增长能力三方面对品牌的价值进行评估,揭示了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品牌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

部分西方国家在品牌保护方面的实践和尝试是非常早的。早在1803年,法国就率先推出了世界第一部与品牌保护相关的法律《关于工厂、制作场合作坊的法律》,将假冒他人商标定义为私自伪造文件罪,予以惩罚。美国也在1870年开始实施《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商标条例》,德国也于1874年公布了《商标保护法》。

事实上,我国当前条件下,净化市场竞争环境、培养和保护企业原创知名商标、打击和取缔山寨品牌已是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 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仿冒的经营者可能面临相关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重视品牌保护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品牌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企业文化、精神、产品的输出窗口,这无形中增加了品牌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助推企业利润增长和长远发展的同时,品牌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商业价值。

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山寨品牌比较分散,从一线至三四线城市皆有涉及,监管和查处的难度很大,成本也很高。对企业而言,维权和打假在很大程度上是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即便维权成功可能也收效甚微,甚至得不偿失。

面对层出不穷,无法杜绝的山寨品牌,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认清正品标识。以“永和豆浆”为例,消费者除了可以通过企业官网、企业电话等方式查询真伪,更直接的方式还是认清楚“永和豆浆及稻草人头”商标标识,从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如遇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发生,也应当保存证据,积极参与到维权中去。

当然,消费市场环境的净化与提升,需要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甄别真伪品牌的能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受到山寨品牌困扰的正品企业而言,仅仅澄清事实已远远不够,企业更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维权,通过工商、法院等程序依法依规打假。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品牌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定期清查市场品牌发展状况,对于有山寨甚至盗用知名商标品牌现象的企业坚决予以查处,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山寨品牌的剽窃成本,通过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竞争,净化企业发展环境。

此外,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也应当通过实际调查甄别真假品牌,履行自身职责,尽最大可能还原真相,坚决抵制不良山寨品牌的同时不让正品“蒙冤”,用客观真实的报道而非耸动甚至虚假的“标题党”行为对自身负责,也对每个品牌和商标负责。

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原本就是消费者、企业等环环相扣的产物,只有消费者、商家、媒体、相关机构等共同努力,当前的市场环境才会越来越好,市场也才会沿着更加健康、绿色的道路有序发展。

一个依靠剽窃或非法使用知名商标的企业势必不能寻得长久发展,甚至会自食其果,山寨品牌酿下的恶果,不该由正品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