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的基础群体由我国海南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南部(普吉岛)海域野生斑节对虾组成。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领衔的斑节对虾科研团队,从2005年到2010年对以上4个野生群里的亲本分别进行单独繁殖。每次选育强度20%~40%,最终选育强度1%~3%,经过连续六代群体选育才成为“南海1号”新品种。
完成生长速度占优的“南海1号”选育后,南海水产研究所对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还进行了其他研究。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发林说,我们还做了一些其他方向选育,比如斑节对虾抗氨氮。其实,无论选育什么新品种,生长速度这个指标是肯定不能变的,但是之前的“南海1号”仅仅是针对生长速度来选。现在我们选了几个品种,一个是抗氨氮,还有一个非洲品系。抗氨氮是通过加普拉普育种技术进行选育的,亲本来自我国三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抗氨氮品系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选育方向?
周发林: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选抗氨氮的苗种,现在一直还在选,实际上这个还没定为新品种,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再完善。我们目前打算明年申报另外一个新品系——非洲品系跟“南海1号”杂交的新品种。
养殖过程中,斑节对虾的代谢产物等在水环境里面的氨氮指标会比较高,另外,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活动也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也有可能出现氨氮指标上升。氨氮超标,就会胁迫斑节对虾,如果养殖户能够选择耐受性比普通斑节对虾高的品种,一旦氨氮突破临界点,普通斑节对虾死亡率可能很高,而抗氨氮的虾能活下来,但是它的生长速度没有“南海1号”快。
非洲品系有什么优势?与“南海1号”杂交的结果?
周发林:非洲品系是从莫桑比克和非洲南部海域运过来的野生斑节对虾,通过家系选育,选择生长速度快的,因为它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其抗逆性比较强。而“南海1号”是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适合于大水面养殖。利用非洲品系跟“南海1号”杂交,可以得到一个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的新品种,以此提高斑节对虾的产量。
2009年引进非洲品系,我们选育到2013年之后,跟“南海1号”进行杂交,现在已经有种苗了。但是真正市场化还不多,只是在珠海、台山、南沙跟海南三亚等地进行了示范化养殖,效果不错,它的存活率比普通斑节对虾提高了11%左右,生长速度比“南海1号”还要高一些,而且又适合于高密度养殖,这样就结合了两个特性。
为什么要选育耐低盐的斑节对虾?
周发林:据养殖户反映,低盐度养殖“南海1号”成功率比较低,主要是现在珠三角的环境变化非常大,特别是水突然变淡。今年,南沙、台山等养殖区的盐度基本上是0,但是养殖户还继续养,在这种条件下,成功率就低了。低盐对“南海1号”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现在着力这方面的研究,争取在低盐环境养殖取得突破。
“南海1号”适合盐度是16左右,在台山地区盐度低到0,其实是不适合养殖了。但是养殖户要养,我们只能通过苗种培育过程慢慢调淡盐度,大概5以下了,再让养殖户去养,这样才能保证有一定的成活率。珠三角前几年盐度还适宜,但苗投放进去,突然降雨,对它的应激很大,这是导致斑节虾发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技术跟上去,可能就能保证成活率。
未来几年斑节对虾的研究计划?
周发林:我们将会继续培育更多的新品种,国内养殖区域大,气候变化也大,养殖环境多变,仅“南海1号”并不能满足产业的生产需求,虽然说“南海1号”对斑节对虾产业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养殖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要培育更多不同性状的新品种,比如抗氨氮品种、耐低盐品种等,尽量满足不同养殖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