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婉莹本报记者邓卫哲文/图
“杨教授,种你的甘蔗产量上得去吗?”8月20日,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岜盆村一场甘蔗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上,一位甘蔗种植户满脸疑惑地问。
“你自己看嘛,你种的甘蔗产量一亩4到5吨,我们种的甘蔗,又粗又壮,每亩7到8吨,好的9吨都有。”中国热带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本鹏笑眯眯地回答。
“这是第一代苗吗?”又一位种植户得到肯定回答后笑着说,“没想到第一代就这么粗,我前年种的才长成藤条粗细,我们都以为一代、二代不能用呢。”
“第一代怎么不行?那是没育好苗。你看,我们的脱毒健康种苗第一代就这么好,后面肯定越来越好!”看着眼前这群朴实的甘蔗种植户,杨本鹏充满信心地说。
从零开始研究
工作30年来,杨本鹏始终没离开科技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海南、广西、云南山区。怎么样才能让山区农民真正脱贫?杨本鹏认为,要靠产业。
杨本鹏想到了甘蔗产业。甘蔗是我国第一大热带经济作物,是制糖的主要原料。糖是人类生长、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能源工业原料。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1年开始,杨本鹏便一头扎进甘蔗脱毒种苗研究。当时,在热科院,还没有一个人研究甘蔗,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解决品种退化难题
甘蔗品种退化是制约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做大做强甘蔗产业,首先要解决品种退化这个难题。
“正常甘蔗种苗连续种植5年后就会感病,而甘蔗选育种的过程一般都要10年以上,快的也要8~9年。”杨本鹏坦言,这意味着我们选育出的甘蔗品种已经感病,直接影响甘蔗的产量和糖分。而经过脱毒的种苗,能够恢复母本性状,不带病,产量自然比不脱毒的高。
甘蔗脱毒过程繁杂:截茎秆、综合处理、消毒灭菌、剥取生长点、诱导培养、增殖快繁……杨本鹏苦笑道,稍有不慎,又得重来。一个数据反复几十遍试验是常事。比如,温水处理时,水温过高,会把甘蔗芽烫死;消毒不彻底,会导致生长点污染,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出苗。而当时实验室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台超净工作台外加两个科研人员。
起步不容易,创新更不容易。每个环节,都没有经验参考,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前后大半年,查阅了国内外各种文献,尝试了几十种方法,还是没有做出脱毒苗。
杨本鹏心里特别着急,他那时还兼任行政职务,周一到周五要在儋州工作,只能周末赶回海口实验室做研究。来来回回又摸索了一个月,第一批脱毒苗终于长出来了。
配套生产技术少不了
甘蔗生产是条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了产前脱毒苗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产中如何规模化移栽、田间扩繁,配套生产栽培等问题。
杨本鹏在海口院区一块空地上,建起了温室大棚,搞起了甘蔗试验田。从实验室出来的甘蔗脱毒种苗在这里进行扩繁,他每天蹲在甘蔗地里,仔细查看每株苗的生长情况,并做上标记。
在他的精心照顾下,采用温室大棚移栽假植、露天裸根移栽假植和露天穴盘移栽假植3种移栽技术栽培的甘蔗脱毒苗,成活率分别达到98%、95%和98%。
经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甘蔗脱毒种苗已经可以规模化生产。杨本鹏又在海南临高县皇桐镇找了块地,建立了甘蔗高产示范基地。在这块地里,他开始了配套生产技术的研发。
“甘蔗栽培是个繁杂的活儿,开沟、施基肥、回土、安装滴管、盖地膜、移栽、淋定根水……”甘蔗研究团队成员蔡文伟说,杨本鹏动手能力特别强,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动手。
杨本鹏心里有本账:“甘蔗生产栽培环节很多,如果每个环节都能提高一点,节约一点,种植成本就会减少不少,农民的收益就会实实在在地提高。”
“测多少就是多少”
2008年12月,海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甘蔗脱毒种苗田间栽培进行了现场验收。杨本鹏说,通常现场鉴定是从一块地里抽取20个样本,看有多少有效茎,测一测平均的株高,再通过公式,算出这块地的甘蔗产量。这种算法,测的是理论产量,样本选取随机性大,有误差,数据准确率低。
“做研究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数据,长的短的,粗的细的,都砍下来测算,测多少就是多少。”杨本鹏带领十多个小伙子,顶着烈日,用了整整一天才把10多个试验区的近万斤甘蔗砍完。
过磅后一统计,杨本鹏团队研发的新台糖22号脱毒甘蔗苗亩产8320公斤,比不脱毒的种苗增产26%,亩产6612公斤。
该项技术也于2009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该套技术种植甘蔗,可以提高产量20%以上,提高糖分含量0.5~1个百分点,同时还节约用种60%以上。
“这样种甘蔗,很有搞头!”
“说得再好,也不如眼见为实。看不到效果,跟农民说再多都没用。”为了尽快扩大推广面积,让老百姓受益,杨本鹏辞去热科院院长助理等职务,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赴海南、广西、云南等甘蔗产区,与企业洽谈,与农技部门合作,建设甘蔗高产示范基地。
广西崇左,举目尽是茫茫蔗海。这里的甘蔗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广西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杨本鹏与广西康田公司合作,在崇左市扶绥县建立了千亩示范基地。
“这苗长得这么好,真是少有啊。”粗壮、高产的甘蔗脱毒苗,很快吸引了当地农民。在康仲村示范基地,周边农民赶着牛车,争先恐后前来拉种苗,试种后亩产普遍超过7吨,有的甚至超过12吨。
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样种甘蔗,很有搞头!”目前,杨本鹏已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累计建立了各类示范基地(点)150多个,培训各类人员1.5万人次。甘蔗脱毒种苗综合技术在蔗区开花结果。7年来,累计推广应用59万多亩,平均亩增产2吨,蔗农每亩增加纯收入700元以上。
为了做大做强甘蔗产业,杨本鹏组建了甘蔗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甘蔗转基因、机械化及纳米纤维素提取等研究,努力延伸甘蔗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从业30年,杨本鹏先后获得全国首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全国振华科技扶贫奖、全国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而他更看重的则是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