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鸿皓本报记者张培奇
“嘀嘀……隆隆……”早上5点多,伴随着汽车马达的轰鸣声,河南省社旗县桥头镇姚营村四季常青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基地里,菜农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收摘、分拣、包装、过称、装车……一切都井然有序。
“俺村的蔬菜种类全、产量高、品质好,几乎每天都有货车来收购。”正在验货称重的村党支部书记陈书桂谈起村里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心里有说不出来的畅快,“是精准扶贫扶起了俺这个蔬菜专业村。”
好的致富项目,说干就干
姚营村距县城三公里,是桥头镇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成为陈书桂上任后最大的一块心病。2013年8月,正在为村里发展、村民致富发愁时,陈书桂接到了去省里参加全国村党支部书记“雨露”计划培训班的通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她深受启发,利用紧邻县城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发展思路逐渐明晰起来,大棚蔬菜成了她心中的首选。
种菜致富,想法虽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建大棚的钱从哪来?如何发动贫困群众参与进来?技术问题咋解决?销售渠道咋疏通……“这么好的致富项目,再难也要想办法上,要让贫困群众早日富起来。”陈书桂是个犟脾气,认准的事决不放弃。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培训班结束,陈书桂回到村里立即向桥头镇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汇报,并组织召开了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会议,把所学知识和村情实际结合起来,科学分析当时蔬菜供求形势和销售前景,经多方取证,算账对比,初步达成了发展蔬菜产业的思想共识。
打好蔬菜产业基础,让贫困户有脱贫之路
随后,陈书桂组织数十名有蔬菜种植经验、对大棚蔬菜种植有热情的农户赴新野县和社旗县下郭村、小河流村等地参观学习取经;为消除群众顾虑,她自己带头建起了9座大棚,并说服12户党员、干部加入进来,在此期间,她往返于小河流村和下郭村蔬菜基地无数次。下郭村蔬菜基地的蔬菜种植土专家蔡师傅被她的精神所打动,主动做义务技术服务员。
就这样,从大棚建起,种子入土,到鲜嫩的黄瓜、辣椒、西红柿收获上市,大棚蔬菜一季下来亩产值达四五千元。群众眼热了,看到依靠“菜篮子”确实能鼓起“钱袋子”,纷纷找陈书桂,要求建棚种菜。
让贫困户建棚种菜,最大的瓶颈是资金。为破解资金难题,在陈书桂的努力下,姚营村的蔬菜产业得到了镇政府和县扶贫办的鼎力支持,先后争取到国家扶贫资金16万元,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50万元。运用扶贫项目资金这把“金钥匙”,贫困户每建一座蔬菜大棚给予4000-5000元的扶贫资金支持,同时提供贴息贷款帮扶;另外组织贫困群众参加“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姚营村的大棚蔬菜产业一年一个台阶,至目前已发展蔬菜大棚近200座,并辐射带动邻近的小柴庄村建大棚30多座,规模效益开始显现,村强民富的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让蔬菜产业走得更远
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陈书桂发现,菜农种菜盲目随意,缺乏规划,导致潜在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规避风险,让贫困户真正“拔穷根”“挪穷窝”,“扎富苗”“结富果”,成了陈书桂日夜思索的问题。在和村两委充分讨论酝酿后,抱团发展成了共识。于是,在她的张罗下,姚营村成立了“产业发展互助协会”,由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成立了四季常青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菜农抱起团一起闯市场。
2014年,四季常青合作社和社旗县“丙玉”“鑫绿”等7家蔬菜合作社一道,成立了宛蔬蔬菜种植联合社,按照种植规划、育种育苗、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有机认证、品牌销售“六统一”的模式,严格管理蔬菜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了联合社撑腰,菜农按照规划只管把菜种好,销路不愁,价格也高,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陈书桂介绍。
“亩均效益一万多块,大棚蔬菜就是俺们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如今,在姚营村,群众都说种植大棚蔬菜这条路算是走对了。目前,“姚营村雷竞技ap官网入口 产业化发展五年规划”和“姚营村三年脱贫计划”已经确立,“九姐家”蔬菜商标正在申请注册,100吨的蔬菜保鲜库项目已得到上级批复,50万元的国家“菜篮子”工程项目扶持资金也被收入囊中,计划投资35万元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马上就要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