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省兴化市部分河蟹养殖户(阴雨连绵后大幅升温)七八月份弧菌检测情况看,70%左右的蟹塘中弧菌严重。
随机选取几组数据分析,发现溶氧和弧菌之间虽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但随着水体溶氧的升高,弧菌数有所减少。
什么是弧菌
弧菌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
弧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正圆形、稍凸、边缘平滑、灰白色(弧菌与培养基显色剂多呈黄色、绿色)、有光泽的菌落。其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生长盐度为5~60,最适盐度为10左右。生长pH范围为6.0~9.0,最适pH为8。(故无法通过温度,盐度,pH等指标来控制弧菌的生长繁殖)。
在养殖生态环境中,大部分弧菌是无害的,甚至某些弧菌对鱼虾是有益的,可以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增强抗病力,只有少数弧菌对养殖动物有较强的致病性。弧菌病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致病弧菌达到一定数量,同时因各种因素造成养殖动物本身抵抗力降低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病症状
病蟹体色正常,胸部与腹部连接处水肿,不能正常脱壳,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匍匐于池边浅水处,摄食减少或不摄食,发病不久即死亡,给养蟹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解剖病蟹发现,体内腹水,肠道内无食物。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死亡率可达30%~50%。
发病原因
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追求最大效益,河蟹放养密度过大,配合饲料蛋白脂肪含量高,养殖水域条件恶化,加上投喂的冰鲜鱼很容易变质,河蟹摄食后体质下降,而且污染养殖水域。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弧菌大量繁殖并侵染河蟹,造成河蟹弧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故应保持优良的水质和养殖环境。“养鱼先养水”这句话在河蟹养殖中同样适用。
高温季节,蟹塘水草活力普遍不好,甚至有少数塘一点水草都不剩。伊乐草下沉至塘底,发烂发臭,造成底泥氧债大(这段时间大部分全天缺氧,虾蟹爬草游边特别严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厌氧菌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现在许多塘正处于蜕壳高峰期,水质不好,影响螃蟹“翻倍”,河蟹市价受到极大影响。
防治措施
从弧菌的发病原因分析可得,引起弧菌暴发的最大因素就是溶氧!当水体溶氧很低时,底泥氧债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造成河蟹应激,减弱其抵抗外界不良因子侵袭的能力。且低氧条件下,需氧微生物受到抑制,厌氧微生物崛起,易形成优势物种,从而达到甚至远远超过其致病阈值。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以往的弧菌防控一般是使用化学疗法,通过消毒杀灭弧菌,实践证明,消毒确实有一定作用,可是没几天,弧菌数又高了,有时候甚至比消毒前还高(消毒杀菌药物一般是广谱性的,有益有害菌基本都能被杀灭控制,但消毒杀菌药物并不能改善水环境,这样有益微生物不能生长起来,反而使得一些对环境要求不高的有害微生物重新大量繁殖,引起有害微生物的再次更大量的爆发)。
综上可得,防治河蟹弧菌病应“外调水,内保健”。管理水质不要哪坏治哪,这样很容易按了这头翘了那头,调好水环境,提高河蟹体质才是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由此,笔者总结出“两相一菌”的生物防治弧菌概念,即藻相,菌相,蛭弧菌。
1.藻相是指水体中各种藻类的比例和在水体中的平衡。藻相主要体现在水色,而水色又会随气温、天气、昼夜、水体肥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个稳定的藻相可以产生足够溶解氧,净化水体,清洁塘底。
相反,失衡的菌相会成为污染源,引发疾病。好的水色不浓不淡,颜色鲜嫩。如何保持一个平衡的藻相呢?最重要的就是肥水。肥水重要的就是第一次要下足基肥,搞好基础藻相,这对之后的弧菌及蓝藻的控制都是相当有作用的。建议放苗前连续用10天左右的时间育水、肥水、稳水。
2.菌相是指水体中各种菌类的比例和在水体中的平衡。菌相不像藻相可以体现在水色上,但水色不好(相对)时,菌相一定是失衡的。每种细菌所需的生长条件都是有差异的。如,乳酸菌所需的氧化电位相对较低,如果刚刚使用过消毒剂,颗粒氧或过硫酸氢钾这类氢氧化剂,再接着使用乳酸菌(包括粪肠球菌、EM菌等)就不可能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养殖户会疑惑,为什么用了很多底改和菌都没什么效果的原因了。用调水的产品不在多而在于会用,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3.前面介绍了用菌相和藻相调水,那么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如果遇上不可抗因素坏水了,怎么办?这里笔者介绍一种以菌控菌的方法,利用蛭弧菌“吃掉”弧菌,使其裂解,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能快速达到杀灭弧菌的效果。
伍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