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育马蜂——养殖马蜂新台阶
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杉木沟村上坝子地路下边有一间小小的房子里面喂养着一箱箱马蜂,7月20日,我们见到了养殖马蜂的26岁傈僳小伙子吉华荣。傈僳人养马蜂习以为常,但还没有人能人工繁殖,人工能繁殖马蜂自然成为傈乡一大奇事,不少傈僳人纷纷前来参观。。
他说:“我这是第一年试繁殖,一个箱一个蜂王。本来开春的时候有60多个蜂王,主要是气候多变冷死20多个,现在我有30多窝马蜂,其中有10多个马蜂窝搬出去了,在这屋里的还有十几窝。”
这原是一处养兔的房子,因此呈现着养兔房格局。人们走进房中只见密密麻麻的蜂箱,每个箱上用一木板,木板上面有石头压住。面向屋那面是透明纱罩着,能看见里面蜂在活动。
透过纱能看见箱里有肉有水,还有腐木。他还揭开上面的板让我们看蜂巢,我们有些紧张。他说只要不震动,蜂是不会飞出来蛰人的。我们看见了蜂巢,还看见比一般马蜂个儿大些的蜂王在里面走来走去。
在离房子不远处的另一处房沿下有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蜂巢,马蜂们在巢外飞来飞去,嗡嗡作响,那就是从这儿分出去的蜂巢之一。在房中繁殖成功的马蜂,待蜂巢长到拳头大小时,主人便要把巢移到屋外去,一般是在屋檐下,或是附近树枝上,至目前为目他已经搬了十几个蜂巢。眼下快到第一季采蛹时,这位小伙子满是喜悦。
传统的养殖方法是要到野外采摘马蜂窝,到高高的树上去取巢也非常危险,因此去年他便萌发了在家中培育马蜂的想法。
要想了解他养马蜂,得了解一下马蜂的生长规律。农历二三月,冬眠出来的蜂王在泥土、岩缝、树洞或树缝里制作小巢,将卵产于巢内,然后外出找食回来喂养,这些蛹便化作工蜂,勤劳的工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门卫有背水的有觅食的。这时老巢已不适应生活,于是蜂王便飞到离此不远的树枝上,工蜂便纷纷跟上,在那枝上筑巢。此时新巢老巢同时在使用,工蜂两个蜂巢都要照顾,待老巢的蛹成蜂飞到新巢,老巢才废弃。工蜂投入大量工作,把家园建设得又大舒适。蜂王便又产卵,工蜂打理这个家,让卵产生后变成蛹,这些蛹又变成工蜂。他们一直生产至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历八月。在秋天的农历九至十月时,蜂王又产了卵,这些卵是雄蜂和蜂王,雄蜂早于蜂王约两周长成蜂,之后蜂王又成蜂,他们一般是数百只,最多时可达上千只,雄蜂居于蜂巢的下端,再下端是蜂王。雄蜂无毒刺,也不劳动,它们的工作便是与蜂王在空中进行交配,这就是一般人说的“蜂子朝王”。众雄蜂与众蜂王交配期约有十多天,交配后都归巢而居。待天凉时,雄雄纷纷死去,而蜂王则离巢去寻找冬眠的地方,冬眠的地方是泥土、岩缝、树洞、树缝等地,它们不吃不喝待到第二年春天才醒来开始产卵繁殖。
吉华荣正是掌握了这个马蜂生长规律,去年他采摘了十几窝马蜂养殖,最后观察哪一窝马蜂好,因此他选择了那一窝作为人工繁殖的蜂巢,然后制作了一个直径一二米的大网网住蜂巢,待到农历九月马蜂交配时,马蜂只能在巢周围的空中进行交配。其间他养的蜜蜂产的蜂蜜采下后兑水喂蜂,还准备肉食和朽木放在网内。天冷了,蜂王们准备离巢冬眠便进入他准备的朽木中过冬,他便将朽木连同蜂王们一起取下,放入他的养殖房舍内。
今天的春天,天天渐渐暖和,吉荣华便将蜂王一个个放入他制作的小蜂箱中,他提供食物和居所,让蜂在里面繁殖。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天气凉了死了许多蜂王,让他十分的心疼。还有食物也成问题,为此他寻找蜻蜓捕捉老鼠,将肉供蜂们食用,他养的蜜蜂所收获的蜂蜜也统统喂他可爱的马蜂。
吉荣华出身养蜂世家,爷爷吉正清是德昌傈僳人中有名的“别花帕”,意思是找蜂人,看见找水的蜜蜂,便能找到蜜蜂的老巢,父亲也是有名的养蜂人。他继承了祖先绝活,因熟悉马蜂习性,决定实现人工养殖马蜂,因此今年第一次人工繁殖马蜂并获成功,收蛹在即,丰收在望。
德昌傈僳人养马蜂实现了从原始采集到人工移殖,再到现在的人工繁殖阶段,是养殖马蜂的一大进步。
留在树上长大——原始采集阶段
“以前我们傈僳人是自采自食。”家在坝子地的采蜂能手张正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傈僳人还停留在原始采集阶段。
别看马蜂凶狠,其实是非常傻的动物,只要掌握了它,便能轻松的捉住它和动它老巢。在林间有蜂出没的地方,拿块肉在小杆上晃晃,它便傻傻地盯肉追肉,蜻蜓肉、蜢蚱、雄蜂、苍蝇、鸟儿肉是它最爱。傈傈僳人停杆而待,马蜂便停在杆上吃肉,此时傈僳人悄悄在它的细腰上拴个“拖标”,马蜂抱着肉兴冲冲地回家时,早被傈僳人盯着,然后其老巢便被发现。
“我们在山上找到了蜂包,就打上记号,在树上砍几刀,或是用藤或用草拴在树身上,其他的人看见就知道这蜂包有主人,便不会去碰这蜂包。到农历九月蜂蛹成熟时,我们就到那树上去用火把烧蜂包,然后取蜂蛹。只有极少的傈僳人要移植马蜂窝回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次张正顺烧了一个大蜂包,取了蜂蛹约八九斤到县城卖了15元钱,让他非常兴奋,在那吃不饱的年代,这15元钱解决了他家的生活好过了一段时间。
居住在二半山上的傈僳人过去十分封闭,以前在山上生活十分清苦,在粮食短缺年代,蜂蛹成为傈僳人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待客佳肴,但很少有人拿上街去卖。
而村民们沿袭着原始的马蜂采集方法,就是当了干部的张正顺,骨子里也有着养蜂情结。 张正顺后来他当上金沙傈僳族乡乡长,政务十分繁忙,但有空也要找马蜂养马蜂,甚至在乡政府的屋檐下也有他养的养的马蜂。退休后回到坝子地生活,虽然不敢像年轻时爬高高的树去取马蜂,但他还是取回一些马蜂养着。
取回家饲养——人工移殖阶段
“我们傈僳人到市场上卖蜂蛹有二十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了傈僳人才将马蜂蛹拿到市场上去卖。”
市场大量需要蜂蛹,傈僳人开始大规模移植马蜂窝。傈僳人居住区和周边凡发现的马蜂巢都被傈僳人移植回家喂养。现在因为找马蜂的人多,而马蜂巢有限,当地蜂源有限,于是有许多傈僳人骑着摩托车到周边县市去找。甚至有人跟着汉人到成都和省外地去取马蜂蛹。
以前用火把烧蜂包,马蜂或死或晕,一个蜂巢只能取一次,破坏性地取马蜂蛹,但近年来傈僳人取蛹更先进了。张正顺说:“马蜂也要蛰我们,为了安全我们晚上取蛹,取蛹需备手电筒、胶手套,雨鞋等。取蛹时我们到了巢前用手电照一下,看清如何下手割巢,又熄灯摸黑操作。一般是在蜂巢上切个长方正形的口子,取出蛹,把蜂王放回去,再把切下的蜂壳放上去用树条插好。还有一种方法是切开蜂巢,将取出蛹后将蜂王放回去,然后蜂壳又放回去用枝条插上让蜂巢外观像原样。这两种方法取蛹后粗观看蜂巢都是完整的,因此马蜂便会再度生产。这种取蛹方式提高了蜂巢单产量,由一季变三季。”
杉木沟村515人全是傈僳族,年年售马蜂蛹收入达几十万,成为当地村经级经济的重要项目,今年该村移植入村正在养殖的马蜂窝上千。
当地人除了马蜂当地还养殖其他众多野蜂。养蜂人李明松养了6种蜂,有土琴蜂、九节蜂、马蜂(黄红黑三种)、细蜜蜂、花腰蜂、扑实蜂。一共有一百多窝蜂,马蜂为主,去年他售蛹收入一万多元,在家中仅次于种烤烟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土琴蜂个儿比马蜂大数倍,据说一蜂但能蛰死一头牛。李明松身上也有许多被蜂蛰了的伤口,其中也有土琴蜂蛰痕。族人因为祖祖辈辈与蜂打交道,身体抗蜂毒能力比一般人强,此外他们还有独们的解毒方。
德昌傈僳人养殖马蜂现在面临两在难题:一是大规模养殖后,马蜂的食源成问题,导致许多马蜂养不活,如果喂肉成本又太高,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办法;二是人们纷纷找马蜂,导致马蜂源减小,不过现在通过人工繁殖可以实现蜂源的增量。
现在有德昌傈僳人实现人工繁殖马蜂,如果效益好,估计村民会纷纷仿效,人工繁殖会成为傈僳人养马蜂的主要方式,找野马蜂会稍弱化,人工养殖马蜂会进一步扩大。
傈僳族是狩猎民族,德昌傈僳人狩猎术因动物保持法的实施和野生动物的减少,许多狩猎术已经失传或快要失传了,传承到今天的只有猎取马蜂,并因市场的原因还把养殖马蜂产业做大做强。四川省凉山州委外宣办 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