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是一名平平凡凡的小学教师;他没有惊天地的旷世壮举,也没有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但他却因一人独撑山村小学二十三年被评为“河南省最美乡村教师”。他就是新密市平陌镇小学教师候书营。
一人独撑山村小学二十三年
1985年夏天,在新密市平陌镇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侯家坪的小山村,村里有一个刚刚高中毕业、渴望走出大山去追寻青春梦想的年轻人被当时的生产队长拉着手说:“书营啊,你能不能在咱村当个老师,为啥呢?学校的女老师出嫁后,咱村的孩子们已停课一年半了……”就这样,他跟着队长来到村办侯家坪小学,正式成为村里唯一一位集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于一身的“孩子王”。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两间旧粮仓。一个老师,14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他既教语文,又教数学;既教体育,又教音乐,把一个教学点的全部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有模有样。从此,粮仓里又传出了孩子们的读书声。看到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在自己家门口上学,队长笑了,村民笑了,他也笑了。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那两间仓库实在不能用了,学校搬到离村子更远的一个山顶石窑洞。学校离村较远,通往学校的山路不好走,孩子们年龄又小,接送学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每逢恶劣天气,他的家就成了学校食堂。98年农历三月初三,那是个让侯老师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雨下了整整一天,孩子们在他家吃过午饭一起回班上课。他在讲课时突然发现讲台上湿了一大片,仔细一听,还有水流的声响,他感到不对劲,赶快拿起铁锨跑出教室,爬到洞顶去看,原来水一直顺着窑洞的后墙裂缝往教室里灌。他立即挖了些泥土,本想把裂缝挡一下,但都无济于事,顿时预感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不顾一切地从地堰往下跳,飞一样跑到教室赶紧组织学生离开。这时窑洞后墙被冲塌,一块石头砸到他的身上,更痛在他的心上……
当他和14个孩子惊魂未定安全地转移出来,孩子们个个眼巴巴地望着他:“老师,我们咋上课啊?”是啊,他们到哪儿上课啊!回到家后,侯老师强忍伤痛,和妻子商量,将自己的“婚房” 腾出来做教室。于是,侯老师的婚房里又传出了孩子们的读书声,他家的院子成了校园。侯老师后来回忆起到此情此景,还常常感觉到五味杂陈,泪下潸然:他心里既是那样的幸福又是那样的酸楚。直到1999年,该镇企业家王铁栓听说此事,慷慨解囊为侯家坪的孩子们盖起了三间平房。侯老师和他的学生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室。
山村的偏远、交通的闭塞、生活的贫困并不能阻挡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邻村小女孩陈丽从小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家境贫寒,无钱医治,只能架上双拐上学;别的学校不愿接收,于是送到了侯老师的学校。侯老师就背着陈丽上学、放学,为她做饭、洗衣,……这一背,就是五年。河南电视台记者打探到消息采访时,陈丽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她当时强忍着激动写下内心真实的感受:“谢谢侯老师,如果没有您,也许我这辈子连一个字都不认识……”
在这个学校,尽管只有他一个老师,但侯老师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从教。他按照教学规律,认真制定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包含学前班、一、二、三,四个年级的复式班。侯老师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到一篇文章;从一个数、一道题到一个单元,都一一把关。他坚持认为:“贫困的家庭更需要知识,贫乏的生活更需要文化;薄弱的教育必须有成效,贫穷的孩子更渴望成才”。几十年来,他教的学生没有一个辍学,他和学生之间演绎成割舍不断的父子情深,成了亲密无间的师生和无话不谈朋友。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关心……侯老师用他全部的爱心呵护着幼小的心灵,专心地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侯老师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暑假过后刚刚开学,他要到白龙庙主校去给学生领课本。因为山高路险,只好徒步前往。他在清点了课本、作业的数量后,扎实捆好,放在肩头,背起就走。一路上,他沿着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蹒跚地行走在石阶上,用手不停地分开着杂草……不时会有蛇突然爬出,让人心惊肉跳,心惊胆战,毛骨悚然。背上的书捆随时都会掉下山涧,再加上天气炎热、又饥又渴,脚下突然一滑,被尖石绊倒,他双手摁地,站起身时,右手已鲜血淋漓,荆棘穿透了手背。侯老师强忍住疼痛,一步一印的回到学校。孩子们见状,围上来亲切地问:“老师,你的右手……”他勉强带着笑容故作轻松地说:“没事,发新书了。”学生们眼泪汪汪地跟进了教室。侯老师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学生们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特别认真,也特别听话。看着懂事的孩子们,侯老师感到一股暖流淌进心底,泪水和着汗水悄然滑落。
在侯老师独自支撑侯家坪小学的23年中,工资从起初的27块钱涨到36元,工资发放也不及时。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得他透不过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1993年,一岁多的儿子生了一场大病,更是把家庭带入了贫困的深渊, 92到93年间,我家接连遭受到不幸之事,正所谓,喝口凉水沙打牙,称四两盐会生蛆!”候书营回忆起那一段不堪回事的往事时感叹说。于是他打算走出大山,另谋生路。就在这时,一个考上重点高中且名列前茅的学生找到了他,说是侯老师改变了山里孩子的命运,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看着学业有成的学生,想想眼前天真可爱的孩子,他又留下来了,一直坚守现在。23年里,这个山村小学共走出217名学生,其中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侯华伟,也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侯朝阳……还有更多的是普通的劳动者。
执着坚守山村教学第一线
2008年教育资源整合,他和他的侯家坪小学一起合并到白龙庙小学。学校地处柏崖山腰,用水需要到山下去挑,往返2里山路,于是他又成了义务挑水工,每天三趟,风雨无阻。晴天中午放学,学生们还能回家吃饭,每逢雨雪天气,山路泥泞湿滑,大部分学生就只好望天兴叹了!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愁苦的面容,侯老师便去附近商店买回两个铝盆,每逢雨雪天的中午时就提前烧好一盆开水为学生泡方便面。看到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侯老师心里暖暖的。班长屈玉佳说:“侯老师,您不仅是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将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您的!”
白龙庙小学离候书营家8里多地,人迹罕至,全是山路,蜿蜒崎岖。每年8月开学时,根本看不出哪里是路,那里是草。晴天他手持镰刀,边走边割路边的杂草和荆棘;阴雨天,他穿着胶鞋披着雨衣,用手分开杂草带着孩子们寻路,常常到校时裤子全被淌湿了,然后换上裤子再去上课。特别是严冬时节,雪过天晴,山背后又是阴坡,山上、山前的积雪都化了,而山后的积雪却长时间融化不了,山道变成了溜冰道,加上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每走一步都让人提心吊胆。侯老师便穿上胶鞋、手持铁锨带着孩子们去学校。别人问他图个啥?侯老师坦然一笑:“为了啥?为了山里的那些娃。”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花木不语,芬芳四溢。候书营老师的事迹先后被新密市电视台、郑州晚报、河南电视台、商都网、中原网等媒体多次报道,2012年9月7日,侯老师应邀参加了“河南省最美乡村教师”颁奖盛典,并参加了以他在侯家坪小学工作的感人事迹为题材拍摄成的电影《角落里的阳光》全国首映仪式。《角落里的阳光》这部电影的拍摄基地就是他工作的地方——新密市平陌镇侯家坪小学。
大山深处三十年的春华秋实,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三十年的执着的坚守,他用一颗善良的平常心播种着阳光、也播种着希望,收获着春天,也收获着喜悦。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却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一各共产党员的标准时刻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耕耘者,默默地奉献着…… (郭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