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李楠) 6月14日,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今年1-5月份我国进境食品检验检测的基本情况。
林伟说,2016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从174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食品49.8万批、1618.6万吨、176.3亿美元。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311批、2.9万吨、2518.0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23类产品,其中主要不合格种类为:糕点饼干类、饮料类、粮谷及制品类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等为其不合格主要原因。
实施“五覆盖”全面加强进口乳制品监管
2016年,质检总局按照国务院《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要求,制定《2016年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项监督抽检计划》,即覆盖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输华国家、覆盖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输华生产企业、覆盖全部生产日期、覆盖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对首次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开展覆盖国家标准规定的全项目检测。
林伟表示,自2016年5月13日起至8月13日止,对所有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按生产日期抽样,开展标准规定的约40个项目的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的一律禁止进口。
据了解,2016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14个国家(地区)的进口乳制品中检出不合格产品共计83批、170.6吨、32.8万美元,其中包装不合格、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为主要原因,占不合格总批次的7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海藻钙、酵母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
其中,从韩国南阳乳业有限公司(Namyang Dairy Products.Co.Ltd)和澳大利亚卫普拉斯乳业有限公司(VIPLUS DAIRY PTY LTD)生产的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检出2批次不合格产品,共计3.8吨、4.2万美元,不合格原因均为标签不合格。从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丹麦和新西兰的进口液态乳中检出不合格产品45批、36.2吨、7.3万美元。
包装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进口液态乳总批次的超9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海藻钙、酵母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
针对重点食品行业开展专项检查
据林伟介绍,2016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10个国家(地区)的进口食用植物油中检出不合格产品共计26批、2.6万吨、1521.0万美元。污染物和品质不合格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进口食用植物油总批次超7成。安全卫生问题中,砷、苯并芘、铅等污染物超标问题较为突出。
从18个国家(地区)的进口水产品中检出不合格产品共计49批、373.6吨、94.7万美元。品质不合格、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总批次近8成。安全卫生问题中,单增李斯特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污染问题,二氧化硫、磷酸盐、硅铝酸钠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问题较为突出。
从9个国家(地区)的进口肉类中检出不合格产品共计21批、274.6吨、46.1万美元。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和货证不符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进口肉类总批次近8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氯霉素等兽药残留问题较为突出。
从15个国家(地区)的进口酒类中检出不合格产品共计96批、164.8吨、94.0万美元。标签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和品质不合格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总批次近8成。安全卫生问题中,安赛蜜、糖精钠、二氧化钛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铁、铅超标等污染物等问题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