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难以计算盐改方案被修改过多少次版本,受过多少次“夭折”,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结束了10年的盐改长征之路。
5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改革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以及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等多项改革内容。不过最令人意外的是,当此方案频繁强调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食盐的批发专营制度却依然没有放开。
取消政府定价
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文件中,记者看到,重点提到了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内容包括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
过去,食盐定价遵行的是2003年制定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27号《食盐价格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按照食盐生产、经销环节分别制定食盐的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含产区批发价格和销区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
当时,食盐价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或调整食盐的出厂价格、批发价格;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食盐零售价格和小包装费用标准。
关注盐业改革多年的律师邹佳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没有自主品牌,中国消费者吃的都是“中盐”。而在此方案中,跨区域生产和销售的规定给了企业自主权利,也意味着以后企业可以有自主品牌了,以后不是只有中盐了,还有来自各个省市的地方品牌食盐,消费者选择范围就扩大了。
消费者的选择扩大之后,除了对食盐各个品牌品质的对比之外,对各个品牌的价格因素也会有对比,那么对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份挑战。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复合膜包装的粉精盐、绿色精制盐、海晶盐、颗粒盐、低钠盐和绿色低钠盐等品种。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盐市场的行政管制进一步放开,食盐市场将出现市场细分,中高端食盐市场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据了解,目前山东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鲁晶牌海花盐、菇盐等高端食盐。
同时,邹佳莱也指出,价格一放开,对之前靠垄断得来的暴利将不会继续存在。有数据显示,在此方案出台之前,制盐、售盐毛利分别约为200元/吨、1000元/吨,暴利相差数倍。
生产批发层面资本多元化
在上述方案中提到的食盐产销一体的内容,和之前讨论的几套方案几乎出入不大。此次方案中规定,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生产环节放开专营,但令人意外的是,批发专营制度却没有放开,方案中依然强调要坚持批发专营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与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
为什么会出现生产和批发专营不同待遇?本报记者试图从发改委、盐业协会和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采访中找到答案,但最后均无结果。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国家对食盐领域的资本多元化却显得颇为关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与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国有食盐批发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基础上,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企业重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
2014年10月,美国最大盐业公司莫顿盐业公司与中盐上海盐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引入美国盐产品,主要面向国内中高端市场。
事实上,我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盐生产国,面临着产能持续增长、下游市场低迷、进口盐大量增加的压力,已经亟须引入市场化机制。
当时,中盐上海盐业公司总经理王学仕就透露,2013年中国盐产量1亿吨,消费8000多万吨,产能已经大于消费需求,即便如此,我国每年大约还有1000万吨盐的进口。而目前进口的盐主要是工业用盐,食用盐由于长期的专营制度进口量还很少,但是随着食用盐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中高端食盐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这也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加速布局中国中高端食盐市场。
“食盐改革方案出台了,国家对立法制度和体系要跟进,才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邹佳莱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