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就上海市公安部门破获的生产、销售1.7万罐假冒“雅培”乳粉案件,食药监总局再发公告表示,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此前,食药监总局发言人表示,经初步了解,上海市公安部门已经对查获的假冒乳粉进行了产品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
让公众信任并不复杂
食药监总局的“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的说法再度引爆舆论。先是声称假冒奶粉符合国标,不存在安全风险,然后又说这是为了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前后措辞的微妙变化,很容易让公众怀疑,会不会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不恐慌,才将之前不符合国标的奶粉说成“符合国标”?
“假奶粉”并不意味着是“毒奶粉”,也并不意味着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但是,公众并不知情,有关部门给出的信息又并不充分,所以,一句“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不当措辞,难免会引起公众误解。这不但不利于平息公众的恐慌心理,反而,令公众更加担心。
其实,让公众信任并不复杂。一是来自于业界以及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权威与公信力;再就是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消费者在面对安全危机的时候,才会静待调查结论,做到“不恐慌”。
纵观上海假奶粉案件,相关信息披露极为有限,且含含糊糊,语焉不详,比如,涉及“多个品牌”的1.7万罐假冒奶粉,究竟都有哪些品牌?“挤牙膏”一般的公布节奏,只能加剧公众的担心。既然是“多个”,则仅仅公布了雅培和贝因美,恐怕不能称为“多个”。
还有,目前查获的1.7万罐假冒奶粉是否是全部的涉案奶粉?这些奶粉究竟是在生产环节被查扣的,还是包含流通环节追缴回来的?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了多少假冒产品?这些问题均关涉到千家万户婴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倘若,有关方面从一开始就给出清晰的脉络、权威的检测信息等,或许,大家也就没有必要担心。来源:《新京报》
结论还是慢下的好
■郭元鹏
按照国务院部署,相关部门也已经启动流向追踪措施。对于这一点,还是欣慰的。但对于监管部门假奶粉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安全隐患的说法,还是值得推敲的。
对于奶粉的检测来说,老百姓就是门外汉,监管部门才有检测权,才有定论权。可是,在还没有找到所有假奶粉流向的时候,就得出假奶粉没有风险的结论,是不是有点儿太随意?监管部门只是从现在已经查获的假奶粉中进行了抽检。抽检本来就不是完全科学的。抽检的时候,有可能抽到质量好些的,也可能抽到质量孬些的。假如说,抽检这批假奶粉的时候,恰恰抽检的都是质量好些的产品,那么抽检数据就未必是真实呈现。
最为关键的是,查处的假奶粉或许仅仅是假奶粉的九牛一毛。这是因为很多假奶粉还没有完全查获,有很大一批已经通过销售环节进入了市民的家庭里,进入了孩子的奶瓶里,进入了婴儿的肠道里。还没有完全找到假奶粉的流向,就说“假奶粉是安全的”,是不是有点儿不负责任?
值得追问的还有:既然“假奶粉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那么是不是也足以证明我们的食品标准是低下的?一些外国没有通过的药物,却光明正大地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且是合法的。在外国达不到标准的药物,为何在中国能达到标准?
在还没有找到所有假奶粉流向的时候,还是且慢下结论的好。假奶粉符合国家标准是个冷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