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拎着篮子的李晓萍,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的雅钗市场一楼菜摊。她几乎不问菜价,径直挑出要买的各种蔬菜。
作为外地人,但长期居住在白沙的李晓萍,笑着说道:“白沙的菜价很平稳,不用问价就可以选菜称菜了。”
在白沙工作了二十多年、现任县工商局副局长的文名伟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每年都查处几起扰乱菜市场价格的案件,但近年来由于管控措施到位,菜价平稳成了常态。在菜市场巡查,想找一个价格案子都难。
往往逢节必涨、逢灾必涨的当下,白沙菜价缘何能保持基本平稳?如何既维护市民利益,又让菜农增收?白沙究竟有哪些好经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多次进行了实地探访。
多方引导
农民直接进城卖菜
在雅钗市场一楼,整齐划一的摊点上,摆放着各种新鲜蔬菜和肉食品。
一大早,牙叉镇农民王莉香就用三轮车载着自家种的蔬菜,直奔雅钗市场。在她一旁,也是周边农民摆起的菜摊。
正在买菜的市民周举先说,白沙的菜价,一般城镇家庭可以接受,而且菜价没有大的波动。
经常巡查菜市场的文名伟,给记者出示了用手机记下的多时段菜价,变化不大,春节期间部分菜价比平时也只多了几毛钱。他表示,近年来县工商部门没有收取菜农任何费用,而是积极为菜农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白沙县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局局长徐辉冠介绍,2009年以来,该县就开始引导和鼓励农民直接进城卖菜。对于种植叶面菜且通过验收列入长年瓜菜基地的,每亩每月直接补贴200元。“由于减少了中转环节,菜源供给充足,菜价一直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徐辉冠说。
保持相对平稳的菜价,市民受益,菜农是否会增收呢?
有两位菜农算了她们的收支账:
李玉梅,牙叉镇临高村菜农,自产自销。她说,每天卖菜的毛收入大约200元。从家到雅钗市场运费3元/天,还有种子钱、农家肥等成本,每天纯收入15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纯收入大概有4500元。
王秀凤,牙叉镇牙利村菜农,也是自产自销。她家有车搞运输,把菜捎到市场上,每天卖菜的毛收入也可以达到200元。除去成本,每个月能赚四五千元。
补贴到位
困难群众“带薪”卖菜
“政府的补贴很及时,我们每个月跟领工资一样。”李向宁激动地说。
李向宁原为牙叉镇陶瓷厂下岗职工,现在白沙县平价市场经营一个蔬菜摊点,除了摊位费全部免除,每个月还领取1800元补贴。
牙叉镇的符跃博以前收入也不高,如今在县平价市场经营一个猪肉摊点,每个月领取4000元补贴。“因为每个月都领了政府补贴,所以我摊点上的猪肉,基本上是按成本价销售。”符跃博说。
白沙县平价市场负责人曾献芳说,该市场共有200多个摊位,全部免除摊位费,大部分摊位由低收入群体经营。允许他们在进价基础上适当加价,因为蔬菜和肉食品在运输经营过程中,都会有水分挥发和损耗,但最终的售价会低于市场平均价格。
据县商务部门统计汇总,从2015年7月白沙县平价市场正式开放运行,到同年12月底,地方财政共为免费摊位经营者直接补贴113.86万元。
白沙县文化旅游商务局副局长刘海铂说,为加强管理,要求平价市场管理方对经营者每天进行入市签到销售。经过多次测算,规定了每个摊位的入市量,要求蔬菜每天不低于80斤,肉食品每天不低于100斤,以确保充足的货源,从而调节和平衡全县菜市场,避免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健全机制
产销对接平价卖菜
菜价,说到底是一种供求关系。从理论上讲,供给和需求的共同力量会导致均衡价格,既避免短缺也不会有过剩。
如何让这种理论设想变成现实,白沙从健全菜价形成机制入手。
白沙县副县长邢诒仪介绍,该县多措并举促进菜价基本稳定:不但筹资建立了600多亩长年蔬菜供给基地,而且发动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蔬菜,牙叉、七坊、邦溪等乡镇不少农户自家的零散菜园,除了自给,还拿出一部分运到菜市场出售;节庆前及时约谈各菜市场负责人,不许哄抬菜价;推行菜价直接补贴和摊位免费制度,引导更多菜农直接进城卖菜,既保障供给,也化解农民“卖菜难”。
邢诒仪透露,从今年起,白沙将考虑在村委会一级建立长年蔬菜基地,确保充足的菜源供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白沙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让雅钗市场走市场化路子;另一方面拨付财政补贴,主动调控市场。
据白沙县财政和商务部门统计: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与平价销售补贴资金达125.49万元;2011年至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与平价销售补贴资金达1468.49万元。
白沙县县长胡翔说:“小小菜篮子,担着大民生。抓住重要节庆时点提前调度和供给,稳定菜价、保障供应,是县委、县政府各项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表示,坚持把“让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前谋划包括稳定菜价在内的各项民生投入,建设民生项目,解决民生问题,让群众实打实地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