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昨日,本报以《这种壶烧水能把人喝傻?唬你的》《烧水能烧出毒?明明烧的是“醋”》为题,对日前网络大热门“毒水壶”
事件
进行了调查。报道见报后,引起读者强烈关注。截至记者昨日发稿时,通过大河报官方微信、微博及大河客户端的阅读量已逼近20万人次。昨日上午,大河报记者与“毒水壶”事件中的关键当事方江苏省质检院取得联系,并获得了风险试验具体负责人的回复。历经数日发酵、剧情反转,“毒水壶”事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其中行业标准的缺失,早已为此次“毒水壶”事件的爆发埋下伏笔。(相关报道:
“高锰钢”电水壶烧水能把人喝傻?说法不靠谱
)
【查证】
昨日上午,大河报记者再次致电进行此次烧水壶
风险监测
的江苏省质检院。依据工作人员所提供电话,大河报记者与该院五金包装产品
检测
中心相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电话中,针对记者提出关于检测方法(昨日报道中提及的“SN/T2829-2011”)的适用范围不包含“锰”的质疑,该负责人回应,除“SN/T2829-2011”之外,在试验中他们还参照了一份可以检测“锰”元素,名为“JY/T015-1996《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方法通则》”的标准。
该负责人同时告诉记者,关于使用了这一“ICP”试验的表述,并未出现在最终对外公布的信息中,至于遗漏原因,她未做说明。针对这一回应,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高级
实验
员陈和生向大河报记者确认,该方法确实可以用于“锰”元素的检测。
此外,针对用酸性溶液加热、浸泡不锈钢所获“锰析出量”是否合适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这确实与烧水壶的实际工作环境有很大区别,但这确实合乎日常的
重金属
检测方法。同时,该试验进行的是一种“加严试验”,用更为严苛的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检测。
在交流中,该负责人也表示,“锰析出”的检测结果被一些媒体曲解放大,逐渐演变成“毒水壶”一说,这大大出乎她的预料。
“并不是说使用非‘304不锈钢’烧水壶就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这只是一种消费建议。”该负责人介绍说,“风险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潜在风险进行提示。
昨日下午,大河报记者再次与江苏省质检院取得联系。工作人员表示,与记者通话的负责人已经出差。同时,江苏省质检院也表示将于下周对“毒水壶”事件作出正式回应。
【走访】
“毒水壶”传闻蔓延,店员听到“304不锈钢”就笑了
昨日的报道见报后,记者手机与报社热线频频接到关于“毒水壶”的咨询电话。与此同时,在大河报“两微一端”,不少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网友表示,自己“已中招”,用以替换家中老烧水壶的“新物件儿”也是五花八门:“304不锈钢”烧水壶、铁壶、玻璃壶,甚至还有网友表示想去购买陶瓷壶。记者发现,“304不锈钢”烧水壶成为多数网友换新的首选。
那么,几日来持续蔓延的“毒水壶”传闻到底对市场造成了多大影响呢?
在位于郑东新区九如路附近的一家茶城,大河报记者随机对4家兼营烧水壶的茶叶店进行了走访。店员均表示,这两天前来询问“304不锈钢”水壶的人显着增加。在该茶城一家临街主营普洱茶的商铺内,店员听记者询问“304不锈钢”后笑了起来,她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不少人拿起水壶就问是不是“304不锈钢”。
随后,记者又来到与茶城临近的一家大型综合超市。看到记者手持烧水壶仔细查看,一位促销员便迎上来主动问记者:“您是在找‘304’吗?”这位促销员告诉记者,仅昨日一天前来该专柜选购烧水壶的顾客中,就有五六位是奔着“304”来的。
【说法】
重要参数缺少国家标准,为“毒水壶”事件埋下伏笔
在大河报“两微一端”评论中,网友“无线拉姆”“需要有行业规范,并有部门严格监督”的说法引发共鸣。
其实,在江苏省质监局所发布的风险监测报告中,已就风险提示给出“改进建议”,明确提出了“完善产品标准,增加产品中与食品接触部件材质的卫生安全指标检验,修订不锈钢制品卫生标准,增加锰析出量检验指标,明确食品容器所用不锈钢牌号”的建议。
我们不难发现,在此次“毒水壶”风波中,能够起到决定性因素的“餐厨用具不锈钢材质牌号”与“不锈钢制品中锰析出量”两个重要参数都存在国家标准的缺失。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李强向大河报记者表示,与行业蓬勃发展的速度相比,国家标准制定的速度已经严重滞后,造成一些行业重要参数面临“无据可依”的尴尬。李强同时表示,目前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对不锈钢行业而言,此次“毒水壶”风波必将加速行业相关标准的出台。
策划董林 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陈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