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 李成德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检验检疫部门作为我国外贸领域的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在哪里?检验检疫应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更好服务外经贸事业健康发展,从而推动职能地位提升?结合上述问题,笔者谈几点认识。
供给侧改革对检验检疫提出新要求
笔者发现,目前关于供给侧改革论述多围绕完善国内市场供给体系展开,专门针对进出口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多。其实,在外贸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同样是我国整体改革进程的重要环节,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任务繁重。笔者认为,外贸领域的供给侧可概括为由外贸产品、外贸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和外贸市场环境三大要素共同构成。其中,出口的供给侧涵盖了产品从生产到物流通关直至国外上市的全过程,只不过与国内供给体系相比,需求延伸至海外市场;进口的供给侧虽主要在国外,但我国的口岸通关环境、进口商品质量安全以及国内物流配套等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扩大需求为核心的依靠消费、出口和投资“三驾马车”拉动的宏观经济增长政策影响下,我国外贸政策主要围绕扩大进出口数额和市场份额的思路来实施,而且这种模式确实对我国外贸井喷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贸领域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暴露。首先,受全球外贸结构化调整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需求侧刺激政策作用减弱,我国外贸首次出现负增长,下行压力继续增大;其次,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大量产品长期以低价竞争为主,缺乏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高端市场占有率过低;再次,以劳动密集型以及来料、进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的外贸产业结构导致企业对低成本的过分依赖,而忽视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随着加工贸易向海外更低成本国家转移,我国企业大规模丧失订单;最后,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企业忽视外贸发展效益,片面追求出口量,以牺牲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造成国内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重“量”而轻“质”的传统外贸思维。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外贸增长的关注点从速度和数量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到进出口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升出口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适应度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优化外贸通关环境,促进国内生产和民众生活所需的优质海外产品进口。在这其中,无论是打造出口产品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还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助推外贸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外贸通关环境,为企业减负增效等,都是检验检疫大有可为的职能领域。可以说,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检验检疫职能作用的强调,同时又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
供给侧改革与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的协调统一
如何推动供给侧改革在检验检疫的贯彻落实?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应与正在不断深化的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深度融合,联合推进。并且,从设计思路、目标方向乃至实施路径等方面来看,两者也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
首先是改革思路的统一性。供给侧改革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盘活供给市场各要素活力激发潜在需求,推动经济高效健康发展。这一思路,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而“三个转变”正是质检改革的努力方向和行动纲领。
其次是改革路径的一致性。我国外贸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优化外贸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来实施。而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转变,优化通关环境,促进企业质量发展等也是业务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改革措施相互呼应。在检验检疫的业务模式改革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法检目录调整、建立以风险管理和合格假定为核心的检验监管模式、推进单一窗口建设以及全国口岸通关一体化等改革措施,均是围绕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监管成效,激发市场活力的思路展开的,都是针对外贸供给侧的产品、企业及市场等要素进行的调整与优化。这些改革成果,为今后深入落实供给侧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正是我们落实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落实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改革思路的改变或调整,而是对原有业务改革理论和成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检验检疫部门应将供给侧改革思路渗透至业务模式改革的各个职能领域,指导检验检疫监管体系的优化升级,更好地服务外贸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优化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
在具体实施层面,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以技术贸易措施推动中国制造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法规、标准及认证认可措施倒逼外贸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优化企业管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市场竞争新优势;引导企业主动关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针对重点法规通报的评议工作,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二是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发挥示范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注重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扩大国外中高端市场份额;通过法规标准、认证等引领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同时提升技术门槛,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产业;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准入制度研究,努力挖掘新兴市场需求,激发外贸出口新潜力。
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监管,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削减、简化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做到放得下、管得好,最大化盘活市场潜能;积极研究推进出口商检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以诚信管理、合格假定和风险管理、质量抽查为核心的新型检验监管模式;优化监管质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入落实“双随机”监管模式。
四是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以中国签署WTO贸易便利化协议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提升进出口贸易通关效率及透明度;实施流程优化再造,进一步缩短检验检疫流程时限;注重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打造检验检疫+互联网的无纸化口岸通关模式;严格清理进出口领域收费,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加快推进检测机构企事业单位改革,有效盘活认证、检测市场活力。
五是适应新兴业态,积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研究顺应时代发展及社会需求需要的新型电子商务检验监管模式,引导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提高货物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激发互联网创新活力。积极推动出台跨境电商检验检疫配套法规标准,完善商品追溯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探索实施科学的质量安全监控与抽查机制,确保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