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不久前热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一位植物学家成功在火星上种植了土豆,成为第一个火星农场主。而现在,这一电影场景将有可能变为现实。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和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下个月将在秘鲁利马开展实验,从100种马铃薯品种中选出适合在火星上种植的品种。
在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孤立被留在火星上。飞船损毁,补给不足,孤立无援,为了能在这个荒凉的红色星球上活下来,马克以粪便为肥料,种起了土豆,弥补供给不足,等待奇迹的到来。
如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秘鲁国际土豆中心打算将科幻电影变为现实,他们正在地球上模拟火星的环境进行土豆培育。他们将在实验室中复制火星的大气条件。研究人员表示,火星的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将有利于土豆的生长,收成将是正常地球环境下的2到4倍。
而土壤方面,他们将使用来自秘鲁、潘帕斯的德拉霍亚沙漠里的土壤,这里的土壤几乎与火星上发现的土壤成分相同。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计划成功,不仅可以为人类移居火星做准备,同时也有助于在地球极端环境地区种植土豆,缓解粮食危机。
其实,早在去年8月,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就已经成功在太空中种植红色萝蔓生菜。宇航员首次在粉色灯光照射下的箱子里培育出6株红色萝蔓生菜,由粉红LED灯提供光合作用所需光线。生菜在太空中生长周期很短,一旦种植,28天后就能成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说到在火星或者其他太空天体农作物的种植,大家可能自然而然想问:这些太空食品或者外星球食品什么时候才能摆上地球的餐桌?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介绍说,目前人类进行的所有外太空或者外星球的农作物实验,还都只是着眼于要为进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员们提供补给保障。摆上地球餐桌,并不是这些实验的初衷。
杨宇光指出,以前的载人航天,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基本上都通过地面来提供食物,以保证长期的航天活动。未来,随着空间站以及载人升空探测活动的开展,每位航天员所需要的补给量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在空间站、飞船等之内生产食物,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量。
换句话说,与其说火星土豆实验给普通人带来的首要期待,是吃上火星土豆,不如说是让人们早日能到火星上去吃土豆。杨宇光说,宇航员的一系列补给保障链条都有望通过太空植物实验得到解决,这对于人类探索太空能力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杨宇光指出,虽然空间站上已经使用了成熟的可再生式系统,水、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循环,但在封闭系统中实现水、氧气、食物等自给自足尚不能做到。科学家已经在地面上进行过很多封闭式循环的实验,技术还在发展过程中,一旦成熟,无论是用在空间站上还是未来登陆火星,对于减少航天员所需要的给氧规模,整体降低火星任务的工程规模、提高任务可实现性都非常有意义的。至于未来人类建立火星基地,这样的封闭循环系统更加迫切。如果能够在火星上种植农作物,不但可以提供给航天员,而且植物本身产生的氧气等可供航天员呼吸,对于缩小载人居住的舱段规模,实现舱段小型化具有很大意义。
目前,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的和雷竞技ap官网入口 有关的航天活动,主要是太空育种和植物生长观察,这些活动不断取得进展和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以火星马铃薯为例,专家表示,太空环境辐射强烈,在太空当中携带一些种子,经过长时间的辐照,有可能加速他们的变异过程。拿回地面上经过筛选培育的植物种子,有可能得到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其绝对安全性还有待长期的实验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