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埃博拉首次在西非地区爆发,并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截至2015年12月4日,全球已有2.8602万例确诊或疑似病例,死亡1.13万例。全球卫生治理大背景下,在埃博拉疫情防控中,各国口岸卫生检疫应急处置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预防第一:埃博拉防控的关键所在
从埃博拉疫情发展来看,人类很难在短时间内战胜新发传染病,预防仍然是第一要务,而口岸防控则是阻击跨境传播的主阵地。全球卫生治理下,疫情防控已非个别国家单打独斗,既要联合协作,共享资源,均衡发展,也不能过份依赖国际力量,具体到口岸防控亦然。
抓住关键环节,保障应急处置效率。疫情防控的关键是迅速、果断采取阻断传播的有效措施。因此,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迅速进入紧急状态,高度重视,立即研究、制定和执行有效的防疫措施,争取控制传染源、堵住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住事态的发展,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传播扩散。
构筑三道防线,实现立体防控。我国政府将埃博拉出血热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检验检疫部门将检疫关口前移后延,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境外、途中、口岸构筑三道防线,立体防控埃博拉疫情传入。一是境外防线:分别向利比里亚、几内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驻华大使馆发出照会,同时请外交部函告我驻四国使馆,向上述四国政府提出来华人员“离境检疫要求”,对来华人员进行出境筛查,有埃博拉出血热症状的暂停赴华;有的国家,如利比里亚在人员出境前采取体温检测等措施进行筛查。二是途中防线:要求有关国际航空公司在重点航班上加强宣传,落实有症状者申报、初步处置、及时通报第一入境口岸等措施;口岸防线强化登机检疫、体温筛查、医学巡查,针对美国、西班牙出现输入性病例并引发本土病例的新情况,强调检疫过程的可追溯性。三是口岸防线:要求对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和接触过患者的人员视其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检测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所有口岸均配备体温检测仪对入境人员的体温进行监测。
注重宣传教育,消除社会恐慌。面对埃博拉疫情,各国卫生机构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质检总局先后印发制作了宣传海报、宣传册、视频短片等材料,由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各地还因地制宜,利用传统宣传渠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多元化宣传模式,广泛提高民众认识,提前防范和避免社会恐慌。
不可替代:国境卫生检疫的地位所在
无论从历史、国际,还是社会经济层面来看,口岸卫生检疫都是防控疫情在国际间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检疫”一词源自拉丁文Quarantum,原意为“四十天”,源于14世纪中叶,欧洲鼠疫流行期间,威尼斯对要求入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在进港前一律在锚地滞留、隔离40天的防范措施。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反恐压力显着增大,这也给国境卫生检疫带来新的挑战和使命,直接加快催生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颁布实施。此次埃博拉疫情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制定实施以来,继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后,WHO宣布的第三起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比前两次,埃博拉疫情持续时间长、疫情反复、防控压力巨大。在全国上下极端重视、严密有力的口岸疫情防控下,埃博拉疫情被牢牢地阻挡在国境线以外。由此可见,作为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国境卫生检疫一直扮演担当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
在国际舞台上,国境卫生检疫是争取国家地位的重要战场。中国主动参与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体现了“关口前移”的防控策略,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倾力相助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非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我国政府积极提供援助,并派专家参与疫情严重国家的防控,也是为了在疫区一线减少当地华人华侨的感染风险和向国内输入的风险。同时,及时提出援非抗疫“中国方案”,展示“中国速度”,全方位展开公共外交,让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援外理念深入人心。境外防线的构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也为中国在非洲进行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社会经济方面,国境卫生检疫是维护健康安全的高回报投资。疫病最大的经济成本,不是抗病的巨额投入,而是它打断了经济既有的发展节奏,阻塞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无论是在埃博拉盛行的西非国家,还是在MERS暴发的韩国,首先遭受打击的产业就是旅游业。
把握契机:筑牢口岸疫情防火墙
把好国门第一关,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后埃博拉”时代,需要继续加大国境卫生检疫投入,筑牢口岸疫情“防火墙”,建设中国特色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口岸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传染病传播态势预测与风险评估,有助于在疫情发展早期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防控策略和科学配置应急资源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因此,亟须加快我国自己的重大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工作,以大数据为依托,推进口岸公共卫生信息化。
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储备体系。从埃博拉等历次重大疫情处置事件,口岸卫生检疫人才队伍数量和能力水平仍不能满足疫情防控工作实际需求。今后应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学科建设,开展高等医疗院校卫生检疫学科教育,引进和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能够随时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
重构与疫情国家的沟通渠道。在全球卫生战略大趋势下,口岸卫生检疫应具备全球视野,上升到国家战略定位。以支援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为切入点,打造与传染病流行区国家畅通稳固的交流平台,真正实现关口前移,防线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