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有些“儿童酱油”不营养不低盐 当心“儿童食品”多半属于忽悠

2015-11-09 中国妇女报 263 0
核心提示:儿童蜂蜜、儿童挂面、儿童牛奶、儿童肉松、儿童酱油、儿童速冻食品超市货架上包装精致的儿童专用食品越来越多,比普通食品贵上不
儿童蜂蜜、儿童挂面、儿童牛奶、儿童肉松、儿童酱油、儿童速冻食品……超市货架上包装精致的“儿童专用”食品越来越多,比普通食品贵上不少。不少家长给孩子挑选商品时也更注重“儿童专用”。专家表示,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其配料和营养成分与普通食品相差无几,一些企业把“儿童食品”当成了宣传噱头,不仅价格虚高,同时还不见得更有利于儿童的营养吸收。比如市面上一些儿童酱油钠的含量并不比普通酱油低,小时候越“重口”,长大后就越难以控制盐的需求量,高血压风险也就越高。而且酱油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营养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不管儿童酱油怎么“精心研制”,“补充营养”都很难实现。专家建议,为孩子挑选儿童食品,要多多注意产品包装、认证标志、成分说明、使用说明等认真进行甄别,不要盲目信服广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应等,应该多一份警惕,少一份随意。
■ 中国妇女报记者 项丹平
如今,儿童饮食备受家长关注,不少家长给孩子挑选商品时更注重“儿童专用”。诸多商家也是瞅准了儿童产品的市场商机,推出了一系列儿童商品,儿童蜂蜜、儿童挂面、儿童牛奶、儿童肉松、儿童酱油、儿童速冻食品……超市货架上包装精致的“儿童专用”食品越来越多,价签也同样刺眼,比普通食品贵上不少。比如市场上的儿童酱油多打着低盐、拌饭、清蒸食物的旗号,宣称调味的同时还可以补充营养,身价也是普通酱油的好几倍。
那么,儿童食品果真更有营养更让人放心吗?食品专家提醒,一些企业把“儿童食品”当成了宣传噱头,不仅价格虚高,同时还不见得更有利于儿童的营养吸收。
酱油“营养”可以忽略,儿童酱油“补充营养”是胡扯
美国普度大学博士、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向中国妇女报记者介绍,酱油是我国一种传统调味品。传统的“酿制酱油”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经过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大豆蛋白被水解,会释放出许多谷氨酸。被释放出来的谷氨酸以谷氨酸钠的形式存在,这是味精的有效成分,酱油的鲜味也主要来自于它。作为调味品,酱油中还需要大量的盐。除了盐本身的调味作用,它的存在也增加了谷氨酸钠的鲜味。
云无心还介绍,现代技术也可以不经过发酵,直接用水解蛋白来“配制酱油”。酱油的核心是发酵水解大豆得到蛋白水解物,而配制酱油直接使用“水解大豆蛋白”。发酵把小麦淀粉水解成小分子,比如麦芽糊精,而配制酱油则可以直接使用水解玉米淀粉得到的糖浆,再加上盐以及焦糖色素,就可以“勾兑”出味道差不多的酱油了。如果再加入味精、鸡精或者酵母提取物之类的成分来增加鲜味,就更可以模拟“传统酱油”的风味了。
云无心强调,酱油中虽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多肽或者氨基酸,但含量只有百分之几。考虑到酱油是调味料,每天的食用量一般也就几克到十几克,这样算下来,其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营养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至于“有机酸”“碳水化合物”,更是摆弄名词的忽悠,随便吃几口蔬菜、水果、米饭、馒头,“有机酸”和“碳水化合物”就比酱油多得太多了。所以,不管儿童酱油怎么“精心研制”,所谓的“补充营养”都是胡扯,很难实现。
儿童酱油钠含量并不低,低盐多是营销噱头
云无心指出,酱油的营养不值得期待,它唯一价值就是调味。非要考虑它对健康的影响,其中的盐就是最值得关注的因素——高盐不利于健康,它被认为是高血压直接的风险因素。医学界推荐每天的钠摄入量不超过2.4克,对应的食盐摄入量是6克,而中国人平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能达到10克。酱油是食盐或者钠的重要来源,一般酱油中的钠含量在6%左右——如果每天吃一勺酱油约15克,摄入的钠就相当于成人每天控制摄入量的40%了。
因为高盐含量有一定防腐作用,所以传统的酱油往往含有更多的盐。在现代社会,酱油需要分装、运输和保存,需要相当长的保质期。酱油中的盐含量又不可能太高,所以单靠它来防腐效果也有限。因此现代商业化的酱油中会加入一些防腐剂,比如山梨酸钾或者苯甲酸钠。因为高盐是很大的健康隐患,有的厂家又开发了“低盐酱油”,把盐的用量降低了一半左右,不过就更离不开防腐剂了。
云无心提醒,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儿童酱油号称“低盐淡口”,但是据媒体调查报道,儿童酱油中的钠含量并不比一般酱油低,这使得低盐更多是一种概念营销。即使是“低钠酱油”,钠含量是普通酱油的一半,依然还是很可观。至于“淡口”,且不讨论是真是假,如果味道淡了,要达到同样的调味效果就需要加得更多,最后摄入的盐量依然相当不少。
云无心强调,最重要的是,儿童饮食完全不需要额外再用酱油来调味。正常饮食中含有的钠,已经足够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任何外加的盐都是多余的。人的口味有适应性,通过调味来“增加儿童食欲”,就会让他们从小对调味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口味越来越“重”;小时候越“重口”,长大之后就越难以控制盐的需求量,高血压风险也就越高。
家长热衷选择儿童食品,
多出于盲从心理
有心理专家指出,带着“儿童”字样的食品虽然只是一些商家营销常用的策略,但它契合了当下一些父母“要给孩子最好的”心理,同时还利用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的“恐惧”心理,让许多家长在为小孩选购食品时,特别留意标有“儿童”字样的专区,以求获得某种心理救赎。因此企业只要打着“儿童”概念加上卡通形象,就能把平淡无奇的食品卖得更贵。
云无心提醒,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除包装和价格不同以外,其配料和营养成分与普通食品相差无几。我国在食品生产监管的相关规定中,婴幼儿奶粉和谷粉等婴幼儿食品有国家标准,而对除婴幼儿之外的儿童食品就没有具体的标准,在管理上可以说和普通食品标准是一样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外,非特定严格针对儿童的食品,是不能随意用儿童概念的;或者说,如果用了儿童概念作为营销,就必须在商品上有公开的理由和数据以证实其产品的“少儿性”,否则随时都可能被消费者控告乃至破产关门。因此各大企业做儿童食品时,会有很多顾忌,既要考虑法规,考虑市场,又要考虑自身的诚信和舆论风险。而我国一些企业往往缺乏对儿童成长特点的深刻调研,以为只要加以“宝宝”的图像和字眼,就能完成细分市场的界定,也不用冒法律风险。于是众多并无特殊营养的“儿童食品”大举出炉,这种 “儿童概念”食品成牟利噱头的现象值得警惕。
食品专家呼吁,首先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儿童专用”产品的相关标准,让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都有可以参照的依据,使“儿童专用”名副其实,物有所值,以促进儿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质检和工商部门要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把好食品安全准入关,不仅对儿童专用食品更加用心一些,对一切食品的监管也都不能放松。
专家建议,为孩子挑选儿童食品,要自带一双火眼金睛,多多注意产品包装、认证标志、成分说明、使用说明等认真进行甄别,不要盲目信服广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应等,应该多一份警惕,少一份随意。
相关链接
如何让宝宝不“重口味”?
1.从替宝宝添加副食品开始,米粉、麦粉到蔬菜泥、水果泥等,都是不需要添加调味料的。即便过了1岁,专家仍建议家长能持续多让宝宝享受食物的天然原味,越天然、无添加的食物原味,越适合幼儿,也才是真正的健康美味。
2.提防看不见的“盐”。有的妈妈给孩子烹制食品时较少放盐,却疏忽了那些无形的盐。最常见的无形盐就是咸菜、咸鱼和腊肉。要让宝宝口味轻,应尽量从食谱中删除掉这些食物。
3.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味精、酱油、虾米等含钠量极高,烹制宝宝食品时要尽量少用,最好不用。让孩子少吃快餐,特别是不要用快餐作为晚餐。 (乐乐)
举报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 admin
    加关注 0
  • 继承中华饮食文化 发展中国食品产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