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88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1%的受访者感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不完善,65.7%受访者直言食品维权还存在“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
今年刚毕业的边庆凯目前在济南工作,他觉得,对现在的食品安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特别是大品牌、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很让人放心。但一些小作坊的东西,还是存在问题。几年前,他曾在附近村子里的一家小食品厂做包装工作,“所谓牛奶不过是奶粉加水,不过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这家工厂倒闭了”。
“食品安全监管任重而道远。” 中国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王世平认为,现在我们的企业经营还是以个体为主,在地方上这个状况更为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大多是个体经营者、小业主,这些经营者的文化素养不高,专业背景薄弱,对《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很欠缺,这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调查中,58.1%的受访者指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不完善。38.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处罚力度薄弱。
“国民基本素养和社会道德状况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总是有人唯利是图、铤而走险,不顾他人的身心健康和利益,心里往往想着法不责众,就是罚也罚不了多少。”王世平说,但在一些国家,企业只要违法,就一定会倒闭,而且不光是一个公司倒闭,还会上银行黑名单,这样企业经营的资金链就断了,整个经营活动都没法进行。因此很少有人敢冒险去做违法的事情。
调查显示,38.9%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频发在于消费者的忍气吞声。36.3%的受访者则认为是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边庆凯坦言,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自己一般不会选择举报。因为“不知道到底去哪里举报、怎样举报、举报是否收费”,更重要的,“我自己也是一个打工仔,明白赚钱的艰辛。如果不是问题太大,一般都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65.7%的受访者指出食品维权还存在“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旭提出了建议:要克服“取证难”,应该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除了传统的索证索票,还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时代的手段和条件,固定证据、明确责任主体。要克服“检测难”,需要进一步规范检测市场,包括检测试剂的生产市场,规范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职业伦理和纪律。同时,要完善检测程序,快速检测、初检、复检、效力、衔接、试剂生产等,都要通过具体规章予以明确。
61.4%的受访者认同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通过新媒体等方式投诉。46.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宣传,增强消费者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
同时,有59.3%的受访者希望经营者遵守职业道德。43.2%的受访者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王世平表示,在新《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要提高食品经营者的总体素质,要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食品里怎么能够掺东西造假呢,就不应该这么想,更不应该这么做”。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培养,急也急不得。
王旭建议,要平衡食品安全价值与其他社会价值的关系,例如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产业规模等,在政策制定和具体管理中,食品安全价值应该处在优先地位,不能随意被其他价值所牺牲。
“只有将食品安全问题置于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大视野之中全盘考虑,才能充分发挥食品监管的效果,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贵松建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市场竞争机制真正能在食品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努力打造一个不违法也能挣钱的制度环境。如此,食品安全才会真正具有制度的保障”。(本报记者 黄冲 实习生 樊祥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