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小暑黄鳝赛人参

2015-07-08 中国食品报 296 0
核心提示:  七月小暑,江南水乡的湖河池塘丝缎般绿波里,鱼虾云集,荷叶田田,莲藕长粗了,鳝鱼也愈加变得金黄。鳝鱼,有黄白之分,白鳝

  七月小暑,江南水乡的湖河池塘丝缎般绿波里,鱼虾云集,荷叶田田,莲藕长粗了,鳝鱼也愈加变得金黄。鳝鱼,有黄白之分,白鳝多生于长江,黄鳝则长于湖河,在江南水乡有“水参”之誉,也是江南水乡夏季里常见的一种鱼类。

雨水丰润的小暑时节,田垄因雨水冲刷下的有机浮游生物一下子汇聚到河中,淤泥中有机养分也由此活跃,给喜在淤泥里栖息生活的黄鳝带来丰盛养料,此时的黄鳝不仅变得肥美且营养丰富,滋补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能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江南民谚“小暑黄鳝赛人参”,不仅说明了这个科学道理,也让老饕们有了品吃黄鳝的由头。

捕捞黄鳝可是个技术活。早年,老家最常用的捉黄鳝方法是“引鳝入笼”。用竹篾编织成胳膊一般粗细筒状笼子,尺余长,一头大,一头小;小头是颈口,串上蚯蚓诱饵放入笼内,大头无设防,这其实是一个只能顺着进,不能逆着出的“单向通道”,利用黄鳝不能退游的特性而设置的。贪食的黄鳝一旦入“笼”,只得一动不动乖乖就擒。父亲是全村捉黄鳝高手,既用笼捕也用手抓,雨天出不了工,父亲便在水渠沟道里寻找黄鳝踪迹;大雨天,田里一些残余有机肥料随着雨水流到河沟里,蚯蚓也倾巢出动觅食,显得特别多,而蚯蚓却又是黄鳝最爱的美味,黄鳝按捺不住,白天也贸然出动,便在洞口留下新鲜平滑的痕迹。父亲经验老到,沿着水沟河渠,寻找着这些足迹,一旦发现,快捷地在洞中用食指勾紧黄鳝“前三寸”,一条黄鳝像中了邪似的在父亲指间软兮兮地动弹不得。父亲手抓这活儿,全村的男劳力们都称羡不已。

我也有过捕黄鳝的经历。记得上小学时,学校门口住着一卖鳝丝的老者,他把乡下收来的黄鳝蓄养在小院的水池里,老者酷爱杯中物,有时喝多了,换水时一疏忽,黄鳝就游进了门外的排水沟,看到后,我和同学卷起袖子,在水沟中捉起黄鳝,起初滑溜的黄鳝总是从指间逃窜,后掌握了用手指紧掐其颈部的规律,屡获成功,捉来的黄鳝带到家饲养,但却养不上几天,最终,在家里花猫直勾勾眼神的注视下,母亲把软塌塌的黄鳝送往垃圾场,并说死鳝大毒,不能吃。

想来那时的黄鳝可真多,几乎全是野外自然生成,乃至还有不少饭店做起全鳝宴,寻常的百姓人家,没闲工夫做上十几道鳝鱼菜,主妇们往往是到菜市场买现成的鳝丝,切寸段,葱姜佐配,伴洋葱、韭菜、蒜片等荤辛菜爆炒。上桌后,撒上胡椒粉,拌匀,拿筷子挑住炒熟的鳝丝中间,鳝丝两侧带有轻微的抖动,很像古代双髻童子围系的肚兜带,故衍生出“软兜长鱼”的烹饪术语。

黄鳝大概也是烹饪术语最多的鱼种了,以制法和形态区分,它还有炝虎尾、生炒蝴蝶片、红烧马鞍桥等名字,此中以红烧马鞍桥最有名,选用酒瓶口粗的大黄鳝,剖腹去内脏,清水洗净,斩去头尾,接着切段,擦拭干净后,和着猪肉块、蒜苗、香油、酱油、白糖一起经旺火烧滚、中火煨煮。烧好的鳝段收缩弯曲,形似马鞍,又酷似拱桥。清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畔法海寺的小山和尚擅做马鞍桥,被名士李斗评价为“风味皆臻绝胜”。只是令我不解的是,身为僧人的小山,在做这道菜前会不会先为黄鳝念经超度?

黄鳝还入了另一位佛门人士的法眼,在《护生画集》中,丰子恺居士以水煮母鳝的情形,描绘了一幅《首尾就烹》的绘画,劝解人们不要杀生,戒除荤腥。但丰子恺本人却是吃荤的,吃完蟹后,他还坦诚地说道“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其实我想,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只要合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生灵的繁衍生长规律,适机吃一些黄鳝之类的肉食也未尝不可吧。李晋 翁俊安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