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采购 B2B公司“小农女”上周宣布他们完成了 8000 万元 A 轮融资,并且表示从一个月前开始,他们就不再只做自营业务了。那么,为什么小农女决定向非自营模式转型?其中的优势劣势是什么?这是我所好奇的,所以昨天和小农女创始人杨威聊了一下他的看法。
杨威说,他一直觉得他们的竞争对手最终不是美菜、链农、饭店联盟等自营重模式的公司,而是那些传统的“送菜佬”,这些人离他们的客户很近,并且有常年合作的信任感在。总体来说,这些人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三点:即时服务响应、个性化服务、比较靠近菜品送达的时间。
换言之,因为这些杨威口中的“送菜佬”服务的餐厅都不是很多,离餐厅又离得近,所以可以给餐厅们做更个性化地服务,比如早晨三四点去进货,回来就送,离餐厅需要菜的时间比较接近,因为服务得少所以延迟的问题也不会很大。同时这批人送菜的时间也比较灵活,一天可以多时间配送,并且送完了餐厅如果有什么问题,比如菜品有腐烂等损耗的,也可以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随时帮忙解决,如此一来一回,他们和餐厅的信任感就会比一天只能服务一次的自营模式要好。
所以基于这三点,小农女觉得传统菜佬们的优势是一个城市设一两个中心仓,每天只能进行一次远距离配送的自营模式无法竞争的,唯一可以竞争的点就是自营模式的价格优势,但是在价格上,“现在很多价格优势也是靠烧钱烧出来的”,所以小农女决定往自营和开放(即平台模式)的中间形态去转。
“我的判断是可能做平台永远不会达到纯撮合的模式,因为纯撮合的价值是不大的,在有自营模式的前提下,撮合很难做。”杨威说。
因此,小农女此次选择了一个中间状态:即自己把控采购环节,仍然保留中心仓,但是将采购环节之后的所有环节都独立开放出来,例如分拣、称重、投框和转配等,让感兴趣的那些人来参与“众包”,解决送菜这件事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和配送难题。
举个栗子来说,如果有一个小餐厅老板,本来每天就自己去进货,起得很早,周围又有七八家同样需要进货的餐厅,那他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当一个分拣配送商,然后小农女便可以每天把菜从一级批发市场直接送到这个餐厅,由这个餐厅老板来完成分拣,并且向周边餐厅分送。当然如果这个餐厅的场地大小不够做分拣,那也可以只承担配送环节。
总结来说,就是拥有这个行业一些经验的人都可以申请来小农女平台上承担某部分角色,所做的事情也可按其能力大小决定,可以承担一个环节,也可以把所有环节都承担,如果都承担了,就相当于最极致的纯撮合状态,但是目前这还很难做到。而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小农女选择的众包参与角色不是原来就在餐厅附近送菜的那些供应商,而是诸如餐厅等非专业的角色。
当然,拉拢这批人来进入行业只是第一步,等这批人分流一些周边送菜农贸商的生意,让他们感觉生意被影响之后,愿意加入这个平台,这是下一步想做的事。然后最终一步一步缩短供应链,找到可以盈利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