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烙印:家中神秘的中国酒瓶
记忆中,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里就一直摆放着一个白色的空酒瓶。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酒瓶中到底装的是什么东西,而我的父母对此也守口如瓶,仅仅告诉我那是来自我祖父的一件装饰品。
上世纪80年代,阿尔巴尼亚是一个非常孤立的国家。回想起来,父母大概是担心我会把瓶子的来历告诉其他的孩子们,进而会被其他孩子的父母们知道。在那时,家中存放着一瓶来自外国的酒,哪怕是来自友好国家,也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然而这一切都抵挡不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我会常常一个人偷偷琢磨这个白色瓶子的来历。在光滑的瓶身上,有着红色、白色、黑色和金色的贴纸。在瓶口,则系着红色的丝带。最后,我被瓶子标签上“奇怪”的图案吸引了,上面似乎是某种我不认识的文字(“贵州茅台酒”),第一个看起来像一个人,而第二个则像某种植物,第三个字看起来像人在跳着舞,第四个看起来像一栋房子,最后一个看起来则像雨点落在了一个物体上。现在想起来也许很荒谬,但它们全都来自一个几岁孩童对一个未知、没有任何其他人来解答的事物的想像。
神秘的瓶子,未知的五个符号,直到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我才知道了这个瓶子的故乡,是中国。
对于白色瓶子的记忆,一直被我放在了记忆深处。当我来到中国的时候,关于瓶子的记忆也成为我对中国的一丝熟悉感。对于一个即将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活工作的人来说,找到一丝熟悉感,是一件令人十分愉悦的事情。
而当我再次将这个“瓶子”握在手中时,时间已经到了2012年。那是在我到达北京后朋友邀请的晚宴上,我看见这个“瓶子”出现在了餐桌上,顿时来自童年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而我也终于有机会向朋友问出几十年前我便想要得到的答案:这是一个什么瓶子?标签上的字是什么意思?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在一连串的问题终于得到解答之后,我也终于有机会一品这种神秘白酒的味道。这时的我不禁联想,童年时我家那个酒瓶里,是否也曾经盛有如此香醇的液体?
自那以后,我还曾在许多场合品尝到这种白色酒瓶的佳酿——中国的茅台酒。同时我对它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酱香型白酒的茅台酒,产自中国西南省份贵州省。它的故乡,是仁怀市的茅台镇。
在我终于踏上茅台镇的那一刻,第一印象是弥漫在空气中那高粱发酵后的潮湿味道。在茅台这个面积不大的小镇上,随处可见的是茅台酒这个著名的品牌所留下的印记,无论走到哪里,茅台这个名字总是被人们提起。行走在茅台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酒坊和商店,而在茅台镇,人们发自内心的以茅台为荣,不仅仅因为它是国酒,也因为它香飘海外知名品牌的身份。
走进茅台酒厂,首先看见的是忙碌的工人们,为了生产茅台酒而在各个环节上辛勤的工作着。
在茅台的酿制车间里,一名叫周兴友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工人们是如何将高粱进行蒸馏并且晒干,再加入酵母进行储藏发酵这一工序。同时他还告诉我们,这仅仅是酿制茅台的一道基本流程。
“在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之前,高粱需要在发酵池中存放30天时间,并且要重复两次。”周兴友介绍说,在那以后,所得到的基酒将存放于专门的仓库里至少3年时间,在经过专业检测确保质量后,才能够进入下一个环节。
“茅台的生产周期大约在5年左右。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但也是茅台质量和品质的保证。在酿制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周兴友说道。
在茅台酒厂的酒库里,品酒师邓青青告诉我,仓库里年代最久远的酒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而茅台酒厂会定期将一部分酒进行拍卖。她说:“通常买家都是酒类或者是珍藏品收藏家,他们愿意出钱将这些珍贵茅台酒作为他们的藏品之一。”
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就是茅台集团近代发展史最好的见证者。“我见证了公司从一个小企业变成一个行业领军者的过程。现在我们每年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在不断增长。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公司也在不断加快建设力度。现在茅台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以及南非都设有专卖店。”季克良说。
在季克良看来,“茅台”两个字在普通中国人看来是国家的骄傲。他也表示,茅台酒厂从始至终就将品质放在生产的第一位。他也介绍说,茅台之所以能够被誉为国酒,正是得益于茅台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自古传承的酿制工艺以及对质量的孜孜以求。
茅台公司一位名叫周增江的经理说,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典范,茅台以柔和、纯正而闻名。此外,正宗的茅台酒还有喝过之后不头疼、不宿醉等特点。
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国工作的西方人,自然明白在中国酒席上少不了的“干杯”二字。在茅台酒厂,每当你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以后,杯子又将立刻被倒满。李宏芳来自茅台集团战略管理部,她也是陪伴我们此次茅台之旅的工作人员之一。在宴席上,她总是为我们面前那印有茅台红白相间商标的小酒杯中倒满了酒。
既然无法逃避,那么我也只好举起手中的酒杯,去迎接更多的“干杯”了。现在想来,能够在茅台镇、茅台酒厂畅饮正宗的茅台酒,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Ardi Pulaj 阿迪·普兰,阿尔巴尼亚人。曾就职于阿尔巴尼亚广播公司,英国BBC广播公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世界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