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奕桔报道 近期从多家餐饮企业了解到,餐饮业每天“剩宴”惊人。1月18日中午,在某饭店包间看到,顾客已经离开,但餐桌上功夫鱼、酱香排骨基本是原样未动,还有鸡肉、小白菜等剩菜,小票上显示上述两种菜品价格分别是78元、68元。“他们主要以喝酒、聊天为主,吃菜少。‘老板’一般不会打包,觉得丢面子。虽然我也觉得浪费,但也只能倒掉。”正在收拾餐桌的服务员如是说。
在该饭店就餐之后打包的李女士说,菜肴剩下主要是点得太多,吃不了。“根本不需要点那么多菜,即使打包回去也不一定吃,到最后还是扔了。”
“请别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不好看啊。”本地黄先生说起餐桌上的浪费,也颇有感慨,“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打包就打包了,但要是单位或者宴请重要客人,打包多丢人啊。”
李女士、黄先生的话代表了多数人的观点,很多人因为讲面子、讲排场,应酬时会点很多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认为,中国人大吃大喝的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遭到过热议,明知道是浪费却因为“面子”思想一直未杜绝,“奢华的吃饭方式起源于物质贫乏的历史阶段,多点菜成为体现热情的方式。”
按需点菜、吃剩打包已经成为不少居民的共识。节俭之风不仅能引导食客文明用餐,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饭店的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用餐、避免浪费,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更是对幸福生活的珍视,所以拒绝“剩宴”这个理念不应仅仅在“两节”期间被强化,而是要贯穿在今后生活的点滴之中,小餐桌转动大文明,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行动和改变,却是推动文明餐桌不可或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