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多年,中国营养学会日前正式发布了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其实,在营养素摄入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随着生活节奏愈来愈快,很多人面临亚健康苦恼,于是一些“捷径”应运而生,比如食用维生素。
“吃维生素就等于吃水果、蔬菜”“补点维生素总没坏处”等观点在人群中不胫而走。更有人认为补充维生素可以防病、治病,坚持每天按时服用,以求身体健康。在保证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我们究竟用不用额外补充维生素?服用维生素有哪些注意事项?“求证”栏目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缺乏维生素是普遍现象吗?
一般人不会缺乏维生素,通常只有几类特殊人群需遵医嘱补充
维生素是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但是否意味着人人都需要补充?
“人们首选应当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如果按照‘膳食宝塔’正常饮食,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室副教授王冬兰说,“而且服用维生素片,并不能代替食用富含维生素的天然食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科副主任李缨说,从目前生活水平来看,一般人群不存在缺乏维生素情况。而只有当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时,才需要酌量补充,切忌盲目。
“除已确诊为维生素缺乏的人群外,还有三类人群需要补充维生素。”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说,一是摄入量少的,比如偏食或者减肥的人;二是需要量大的,比如孕妇、青春期的少年;三是消化吸收差的人群,比如老人、胃肠道疾病患者和特殊疾病群体。除了这些特定人群,长期膳食不规律、不能保证一日三餐者;经常处于特殊工作状态下的人,如总坐在电脑前、神经高度紧张、频繁坐飞机的人,或是常年在高温、寒冷的环境中工作的人;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等,都可以考虑适当服用维生素。
“但是,在补充维生素之前,需要对各类维生素有基本了解。”中国营养学会前任理事长程义勇教授介绍说,不同维生素的作用和缺乏症状均不相同。“同时还需要观察自身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也表示。
李缨提醒,想知道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建议可以到医院营养门诊进行评估,获取营养师的分析和意见;也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测量。
维生素能防病治病吗?
维生素防病研究证据有限,并不能代替医生和药物
生了常见小毛病,不去看医生,而是到药店买维生素服用——专家表示这样的做法不科学。
陈霞飞说:“比如口腔溃疡,很多人认为是‘上火’引起的,一旦出现溃疡,就吃清淡食物、水果,再配合维生素C治疗,其实这不一定有效。严格来说,有100多种疾病都有口腔溃疡的临床症状。要想治好溃疡,首先要弄清根本原因。”
那么,维生素可以防病的说法可信性又有多少呢?陈霞飞表示,相关研究证据有限。“以作用广泛的维生素C为例,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口服维生素C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但这些都是体外研究或者在人体缺乏维生素C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维生素C并不缺乏的健康人来说,还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也表示,长期适量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可以使人体达到平衡,有助于补充体力、提升精力、增强抵抗力。但是,维生素的作用主要在于补充膳食中的摄入不足,并不是吃了就能达到治病预防的效果。
“目前对于维生素的效果存在着过分夸大的情况。”李缨举例说,比如抗氧化的食物都有防癌作用,不能单纯说是维生素A或者维生素E的作用。如果身体有问题还是应该求医,不能听从夸张的说法,盲目选择和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分为药用维生素和保健品类的维生素。”程义勇表示,“药用维生素作为药品,通常会含有一些除了维生素之外的其他化学成分。保健品类的维生素是以补充、维持、保健为主。一般而言,作为营养补充用的维生素是从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中加工提取而成的,作为饮食中营养不足的有益补充。大家应该根据两者各方面因素的区别进行考量,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过量服用维生素危害大吗?
人体对维生素有最大耐受量,过量可致厌食、乏力等,尤其要警惕服用过量脂溶性维生素
王冬兰说:“补充维生素首先要了解人体补充维生素时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这可被视为上限,如果超过就会有副作用。”
陈霞飞也提醒:“维生素是微量营养素,如果过量,问题会体现得更大。不能因为维生素必不可少就刻意添加造成滥用。”
“补充维生素时,也要对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有所了解。”程义勇说,“水溶性维生素的分子结构具有亲水性,易溶于水。摄入过多时,他们会从尿中排出体外,在体内的储备量比较小。脂溶性维生素则需要有脂肪的帮助才能被人体吸收。他们可以在肝脏中储备,需要时再动员出来,却很难从尿液中排泄出去。正因为此,摄入过多有发生中毒的风险。不过,人体有维生素的最大耐受量,不论是水溶性维生素还是脂溶性维生素都不能摄入过多。”
陈霞飞特别提醒:“维生素过量会出现厌食、乏力、恶心、嗜睡、肌肉疼痛等症状,因为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人们忽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医生、营养师的指导下,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
采写:生命时报记者 尹若雪
本期栏目统筹: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