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每天都有国内外水产海鲜精品集中在这里,然后发往全国各地。听说,这里一天仅批发甲鱼的销售量就达到25吨。
七八年前,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里甲鱼主要产自江浙一带。而现如今,许多上海人钟爱的“安徽甲鱼”,成了这里的“香饽饽”。这些甲鱼,都产自郎溪县的一个小村落——凤河村,赖正斌就是村里养殖甲鱼的第一人。
一个“打工仔”的野心
赖正斌20岁高中毕业就跟着村里人到上海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打工,一干就是十几年。
甲鱼赚钱,是每个在上海批发市场打拼者的一致看法。可2003年的非典事件,把甲鱼行业打到了最低谷,甲鱼的价格基本在6元每斤,很多甲鱼养殖户受挫。但是,次年的甲鱼却卖到了每斤30元左右的价格,养殖户们都翻倍地赚。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赖正斌,他说:“每次看着江浙养殖户家就三四个棚,一年四五十万的收入,我就心痒痒,盘算着自己家乡农村水质好,交通也便利,为什么不回家养殖呢?”
于是2006年,31岁的赖正斌放弃了在上海开店,回到家乡郎溪尝试养殖甲鱼。
回家后,赖正斌面对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不足。养殖甲鱼需要建温棚,一个棚的造价就要20万。当时他的钱就只够建一个棚,后期买种、饲料等费用根本没有着落。无奈之下,赖正斌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能借的都借了个遍。赖正斌的父亲更是拿出自己教师的工资卡去银行贷款,还发动自己同事一起帮助儿子办贷款。
父亲的举动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赖正斌感慨道:“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父亲,在我想放弃的时候,他跟我说想干大事就不要怕,家人会永远支持你。”
回乡“创业者”的艰辛
资金有了,开始养殖的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温棚怎么建、棚里的温度要控制在多少度、每天喂食多少?”这些问题赖正斌并不了解,只能靠自己在江浙一带看别人养殖时的记忆慢慢摸索。
刚开始赖正斌只建了两个温棚,虽然很努力,但是并没有换来好的回报。等甲鱼成熟可以卖的时候,却碰上2007年甲鱼价格猛跌,只卖到每斤12元。“这样的价格最多也就是保本。”赖正斌回忆。
这一圈折腾下来,赖正斌也从140斤的小壮汉瘦到110斤,自己也失去信心不想干了,但是家里人却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第二年,甲鱼价格每斤涨了5元,赖正斌的2个温棚收获了4万斤的甲鱼赚了22万,这样的收获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如今,赖正斌已经建了7个温棚和两个外塘共占地140亩,还成立了安态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赖正斌跨出的这一步不仅让自己发家致富,也吸引了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殖。现在村里已经有120多个温棚,外塘面积也达到800亩左右。
有了赖正斌先前在上海打拼的基础,村里的甲鱼很快在上海水产批发市场抢下一席之地,上海经销商们纷纷来凤河村进货:“因为这里的甲鱼亮度好,裙边大,肉质口感都很好。”
致富“带头人”的恒心
养甲鱼是件很辛苦的事。“温棚养殖的小甲鱼‘认人’,一旦第一天喂养认定了人,以后就不能变,换人甲鱼就不进食。”赖正斌介绍。甲鱼需要每天喂三次食,分别是凌晨三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八点。温棚里面的温度需要控制,特别在冬天的时候,棚外温度低,棚内温度高,每天三次进出,养甲鱼的人很容易导致感冒。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一直酷爱打篮球的赖正斌开始组织养殖户们利用闲暇时间来打球。赖正斌说:“我们一般在下午四点开始打到六点左右,回家吃饭然后准备喂甲鱼。”为了方便打球,养殖户们还一起捐资八万元,在村上新建了一个塑胶篮球场。每年10月之后,还会举办水产杯篮球赛。如今,水产杯篮球赛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
2011年,村里养殖户开始增多,在赖正斌的提议下,他们还组织成立了“甲鱼抓捕能手队”。这是一个由年纪在60岁左右的空余劳动力组成的队伍,专门在卖甲鱼的高峰期,帮助养殖户抓甲鱼。在赖正斌看来,这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帮助他们挣生活费用,还可以解决养殖户人手不足的问题。(记者 利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