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维西县维登乡的扶贫致富经

2014-09-23 中华人民共和国雷竞技ap官网入口 部 238 0
核心提示:  素有三江碧玉之美誉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在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紧紧围绕扶贫产业培育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这一思路,走出

  素有“三江碧玉”之美誉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在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紧紧围绕扶贫产业培育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这一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路子。近3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都达到20%。

  靠着摇钱树 走上致富路

  8月19日,记者走进满目苍翠的维登乡山佳村委会背阴山村民小组,只见修葺一新的山庄掩映在古树中,村子四周群山环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不时出现村民忙碌的身影。62岁的村民和文明高兴地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根基,漆树和核桃树是我们家的摇钱树。”和文明家有漆树1100棵,核桃树120棵。去年,他家卖生漆、漆籽和核桃的收入就在两万元左右。

  该村民小组居住着80余户300多傈僳族群众,过去,由于受交通、通信等条件制约,村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该村民小组不但打通了公路,看上了电视,还用上了移动电话。

  谈到村民如何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脱贫致富,该村村民小组长和志强如数家珍:“我们背阴山现在有漆树5万多棵,年收入220多万元;核桃树有5100多棵,挂果的虽然才有2100多棵,但年收入也超过了100万元。再说,我们村由于生态保护得好,林下资源十分丰富,村民每年靠挖野生中药材、羊肚菌和香菌的收入也在80万元左右。”

  尝到了绿色经济发展甜头的背阴山群众,仅仅是该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将核桃种植从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将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将核桃种植从数量型向高产优质效益型转变。到目前为止,全乡累计种植泡核桃近万亩,实现了雷竞技ap官网入口 人口人均超过两亩的目标。

  种植中药材 钱袋鼓起来

  夕阳的余晖映红了澜沧江畔箐头村,被当地群众称为“天麻王”的傈僳族汉子汉万聪,他的野生天麻人工繁育基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汉万聪的野生天麻人工繁育基地就建在一片偏坡上,占地约3亩。“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快人快语的汉万聪说,“我过去跑运输、做生意赚了一些钱。从前年开始,我就把钱投入到野生天麻繁育基地建设上,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我能够实现收入60多万元。”

  在维登乡农贸市场炙手可热的要数中药材,有野生的,也有人工种植的,从街头摆到街尾,琳琅满目。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争相采购,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该乡结合维登独有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以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中药材种植为突破口,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合理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今年,该乡共种植秦艽、白术和重楼等中药材7000多亩,中药材产业覆盖全乡9个村民委员会。

  该乡小甸村委会傈僳族农民蜂玉祥说:“这几年,我们村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好,不但‘望天地’变成了丰产田,而且水、电、路和广播电视、移动电话都通了,跟外界联系做中药材生意的渠道更多了,我们的钱包自然也就鼓起来了。”

  该乡党委书记黄龙新说:“为谱写好产业扶贫新篇章,近年来,乡党委和乡政府紧紧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抓特色,兴产业,建基地,带民富,打响了产业扶贫攻坚战,实施好产业扶贫工程,着力夯实扶贫开发可持续脱贫产业基础。”

  本报记者 尤祥能

  通讯员 杨洪程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