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牛气”,消费者有气
恒天然是做什么的?在“肉毒杆菌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多少中国消费者知道。随着不断发酵的“肉毒杆菌门”、发改委反垄断罚款以及尚未定论的斯里兰卡双氰胺风波,加上企业自以为高招的公关伎俩,恒天然——这家全球最大的乳企,迅速成为每个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妈妈熟知的污名公司。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8月3日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受污染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流入了娃哈哈、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以及多美滋公司。
其中,由恒天然问题乳粉制成的多美滋奶粉流入市场达420多吨。污染源头已基本查明,是恒天然在新西兰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一根受污染的管道。
在国家发改委向多家奶粉企业提起的反垄断调查中,身为美赞臣、多美滋等奶业合作伙伴的恒天然被罚447万元。
随后,斯里兰卡政府宣布,在恒天然奶粉中检出双氰胺,勒令在本国销售的新西兰奶粉产品全部下架。
新西兰另一家乳业公司输华奶制品中被发现硝酸盐超标后,恒天然发言人8月22日证实,集团今年5月出口中国的一批奶粉也被检出硝酸盐含量超标,涉事奶粉总量达42吨。
如果前面四重危机或许还是“天灾”的话,恒天然在“肉毒杆菌门”事发后的种种危机公关小动作,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
恒天然的“昏招”公关中,最失败的莫过于48小时召回时限说。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8月5日中午在北京宣布,已经确认市场上90%受到影响产品的安全状况,剩下10%的产品将在48小时内召回。7日中午,48小时时限已到,半月谈记者致电多个企业,没有一家表示在时限内全部召回。
在新华社发文指出恒天然开“空头支票”后,恒天然公然耍无赖改口称:48小时不是完成召回,而是启动召回。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指出,综观恒天然在风波中的表现,态度始终傲慢,承诺屡屡成空,企图利用公关辞令模糊公众视线,口径一改再改。企业的道歉无半点诚意,有愚弄消费者之嫌,远没有体现出和其规模相匹配的素养。“恒天然的‘牛气’,让中国消费者难以消气。”
恒天然为何这么“牛”
仅仅是万里之外的一条污染管道,为何就能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恒天然在危机中又为何如此傲慢?业内人士说,这和恒天然在奶源市场的垄断地位是分不开的。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新西兰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今年上半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37.1万吨,占我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其中,恒天然集团占据了新西兰对中国出口奶粉的70%。以此换算,恒天然集团出口到中国的奶粉占据了中国奶粉进口量的一半以上。
乳清蛋白粉是婴幼儿奶粉中仅次于乳粉的主要原材料,由生产奶酪、黄油的副产品脱盐提纯而来。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几乎没有生产乳清蛋白粉的,基本依赖进口,每年的进口量在20多万吨,新西兰尤其是恒天然集团是中国进口乳清蛋白粉的主要来源。
乳业专家王丁棉说,美赞臣、多美滋等外资奶粉品牌在中国的地位看似强势,但没有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20%。恒天然则不同,虽然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但作为进口奶粉原料供应商和品牌奶粉代工生产企业,恒天然在中国进口奶源方面已形成垄断地位,具有较强话语权。
国家质检总局宣布暂停进口恒天然乳粉后也造成了较大的市场轰动。部分乳企表示,暂停时间如果较长,企业就不得不考虑更换其他国家的供应商,否则就得“断奶”了,但更换后的供应商无论是关税还是运输费用均较高,企业为此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乳企的担忧中,欧洲、澳大利亚都被认为可能成为恒天然的替代品,中国奶源却始终不曾被提及,专家指出,这和我国奶源长期存在短板是分不开的。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指出,我国奶牛养殖方式还比较落后,优质奶源不足,生鲜奶收购标准又远低于国外,即使是国内奶粉品牌也大多采用国外的奶源。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奶牛的养殖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奶源分散,饲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产奶量低、奶源质量不稳定。
解中国式“断奶”之忧 须补齐奶源短板
中国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国外的乳品质量并非铁板钉钉,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品牌的心态亟待改变。消费者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合理地选择婴幼儿食品。
恒天然事件,给中国乳企上了生动一课。未来如何补齐奶源“短板”,提升品质,在风波中坦诚面对而不是耍花招,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
曹明是认为,要着力补齐国内奶源短板,首先,构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养殖体系,引导奶农科学养殖、规模养殖;其次,加强质量控制,提升监管水平,及时更新生鲜乳收购标准,树立品牌形象,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改变奶源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关键。中投顾问发布的报告指出,从乳业整个纵向产业链上来看,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生产、乳品加工、乳品销售三环节的投入比大致为75∶15∶10,而利润比则为10∶35∶55。上游养殖环节一直被看作为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领域,各环节利益分布不均成为产业链最大顽疾,进而导致行业恶性循环。
顾晓鸣认为,坦诚才是最好的危机公关,在消费者信心脆弱、品牌效应明显的乳品市场中更是如此。中国乳企应从恒天然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中吸取教训,坦诚面对风波,重塑消费者的信心,而不是讳疾忌医、推搪阻拦。
国家质检总局8月19日表示,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新西兰韦斯特兰公司的两批乳铁蛋白中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保护了中国消费者权益。(记者 周蕊 朱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