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且不说要学会分身有术,更重要的是商场如战场,如何做好生意?中国海洋大学2009级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王贤大三时涉足海参养殖产业,第一年销售收入达60万元。他的创业经历或许能给正准备创业的人一些启示。
卖耳机赚十万依托专业养海参
“大家学英语都会用到耳机,我当时就觉得有很大的市场。”王贤入校后开始做生意的原因有两个:自己家有亲戚经商,他不觉得做生意有什么神秘;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他希望自己能为家里减轻些负担。
认为自己适合创业的王贤卖耳机卖得风生水起,到了大二,他已经发展为耳机批发商,个人的积累也超过10万元,“当时我感觉,卖耳机对我已经没什么挑战性了。”王贤开始琢磨着进入新的领域。
在水产养殖专业学习的王贤很快盯上了海参养殖,“当时养海参特别火,我们学院的老师也了解市场,告诉我们在这个行业,只要吃得了苦,干上一两年肯定能有不错的收益。”他想,吃苦对自己来说不是问题,既然能吃苦就能挣钱,自己又有老师的指导,为什么不试试呢?
于是,王贤选择了技术要求较高,而占用场地少、风险相对较低的海参苗培育,作为自己创业的新领域。
合伙人撤资海参苗死了大半
2011年,大三的王贤和另外一个合伙人每人出资20万,他从当地村民的手里买到了海即大桥桥下的一块养殖池,正式注册了青岛海洋之家水产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边是学业不能荒废,一边是涌动的创业的激情。两者要兼顾,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请不起工人,很多体力活儿都要自己去做。好在我不怕吃苦。”但是,正像许多创业者一样,王贤在创业之初就遭遇重创。“第一年过年,我回家待了几天,回厂子发现,海参苗竟然快死光了。”一千多斤的海参苗只剩下不到百十斤,前期投入几乎打了水漂。王贤说,当时感觉心一下子被掏空了,第一次遭遇打击的他迅速回到学校请教他的高参――学校相关专业的许多老师都是王贤创业路上的最好的帮手。
老师帮助王贤分析了原因:原来因为工人不懂养殖,换水不及时,水里相关物质含量过高,造成了海参苗的大面积死亡。王贤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水产养殖确实是个技术活儿。
对这家初创公司来说,更大的危险接踵而至。没过多久,另一个合伙人宣布撤资,公司面临解体。
这个时候向王贤伸出援手的还是学校。“正好当时学校有一个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就报名申请,结果学校将我的创业列入了扶持名单,给了我10万块钱。”
再加上另一个同班同学的加入,王贤的创业之路得以继续。重新购入海参苗后,借助良好的市场,公司当年销售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有不菲的收益。
创业需要“高参”学校专业指导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话王贤深有体会――养殖场地是老师帮着租的,养殖技术是老师帮着指导的,出了问题是教师帮着解决的,资金短缺是学校雪中送炭。在海参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王贤早早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也都靠了老师指导和帮助。
双管齐下是王贤的战略。一方面他通过学院老师的关系,从大连水产学院引进了一个海参新品种,走高端路线,差异化经营,“这个新品种是目前市场上最贵的海参品种,别的参卖三四千,它能卖到六七千,高出将近一倍的价格。”王贤说,按照他们的预测,今年公司的销售收入不会比去年低。
在初尝创业滋味的王贤眼中商机几乎无处不在。前不久,他的公司已经开始涉足销售,尝试多元发展了。他不仅代理了其它水产品在青岛的销售,还成功签约山东省旅游局,成为好客山东“三珍”品牌中第15个海参品牌。
在王贤最困难的时候,海大给予了他10万元的支持。海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颜彬告诉记者,王贤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的支持,这一计划是教育部的一项政策,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支持学生创业实践每个项目10万元,其中教育部拨款和学校配套各占一半。“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争取方方面面政策上的支持很重要。”
“除了经费上的支持,我们还请了创业导师给他们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协调专业老师去他们公司做技术指导。”颜彬表示,将来王贤的公司还会作为海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基地。
期待“王贤效应”
采访过一个创业导师,她的观点是:大学生创业,目标不应该是挣了多少钱,而是要看自己通过创业学到了什么。我深为赞同。
王贤的创业,他学会了坚持,体验了商业的残酷,掌握了一些管理的知识,更学到了在课本上没学到的水产养殖的知识。对一个不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创业经历所带给他的,远远超过在课堂上所学。
王贤在专业上的指导更多来自他所在的水产学院。温海深老师一直是王贤的技术后盾。他告诉记者,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要有创业意识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通过这些年对大学生创业的观察,在温海深看来,创业的意识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条件,只有强烈的冲动,才是创业能成功的前提。而创业后面临的风险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能承受失败的风险。
据悉,受王贤的影响,现在学院里又有一个大三的学生准备投身于水产养殖领域进行创业。可以预见“王贤效应”正在海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