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均6个半人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其中有50%比例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6月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上,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刘箐在所作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研究、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 报告时引用CDC2003-2005年监测结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等。2003年席卷全国,并一度引起国人恐慌的SARS病毒最终被怀疑是人食用果子狸而感染致病菌引起的。
近些年来,食源性疾病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我国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和检测也存在许多问题。
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研究、检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刘箐在报告中进行了总结。他在报告中提到,我国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中,缺乏代表性的样品量和检测数据,这源于检测手段的匮乏。而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标准化快速检测却没有认证体系、评价体系及推广体系,打击或间接抑制了企业、科研工作者的自主研发热情。且我国致病菌的检测标准更新慢,可行性差,食源性致病菌研究的基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毒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都在制约其发展。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刘菁对此保持乐观,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2012年,首次制定《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
报告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刘箐
报告题目:我国食品性致病菌研究、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