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推出26个新品

   2012-01-20 中国食品网佚名7490

  日前,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研究员在湖北省武汉市年会上通报:2011年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筛选出32个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在不同耕作制度下种植的广适、多抗、专用食用豆优良品种,培育并审(鉴)定新品种26个,研究集成机械化管理、间作套种、抗旱节水、稻茬免耕等适宜不同耕作制度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10套。

  程须珍介绍说,一年来,在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收集我国传统地方品种、现代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260个,从中选出140个优良品种,在24个综合试验站和7个岗位设置70个试点进行品种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筛选出冀绿7号、品红2000-107、品芸2号、青海12号、草原276等28个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品种。通过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抗性和加工品质评价,筛选出适合机械化耕作的龙芸豆5号、中绿5号等;适宜间套种的绿豆冀绿7号、保绿942、中绿5号等;抗旱绿豆中绿5号等;抗叶斑病绿豆中绿5号、中绿8号等;抗虫绿豆晋绿豆3号等;豆沙加工型小豆中红6号、保红947,绿豆中绿10号、白绿8号等专用品种。体系还研究集成芸豆、绿豆、小豆机械化生产、华北及东北区绿豆(小豆)—玉米间作套种、西北区蚕豆(豌豆)—玉米的间作套种、西南区芸豆—玉米间作套种、西北区抗旱节水栽培、西南区冬闲田蚕豆(豌豆)稻田免耕等轻简化实用技术10套,经在长春、唐山、合肥、南阳、重庆、成都、毕节等相关试验站示范,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10%左右,为提高食用豆产量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1年体系建立起一支学科齐全的研发队伍,并调查了主产区豆象发生种类、分布区域及为害情况,提出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还筛选出20份抗豆象优异种质;提出白粉病、赤斑病、叶斑病、细菌性疫病等重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3套,筛选出116份抗病种质;鉴定出绿豆、小豆降血糖等功能成分,筛选出14份高功效成分含量种质,研发出相关新产品,建立完善16个产业基础数据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