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东莞检察院分析近年食品安全案件特点 打击食品黑作坊有三难

2013-03-07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781 0

第二市区检察院分析近年食品安全案件特点

打击食品黑作坊有三难

南方日报讯 (记者/郭文君 通讯员/刘适强 曹锋 付萍)昨日,东莞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下简称"二区检")通报了近年办理食品安全案件的情况。

2010年以来,该院共办理地下食品黑作坊犯罪案件14件22人,案件涉及毒腊肉、毒鸭肉、毒肠粉、假盐等共计578吨。这些黑作坊产量惊人,严重危及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

食品安全是头等民生大事,地下食品黑作坊生产的有毒食品严重危害了公众的健康。那么,"黑作坊"为何屡查不绝?

二区检通报的这14件食品黑作坊案件有一些共同特点:涉案作坊均规模不大,多隐藏于闹市之中,每个黑作坊只负责整个食品加工的一个环节。他们利用便捷的交通、低廉的采购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等优势长期生产,通过低价吸引周边菜市场、小食店、工厂食堂等结成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固定的食品灰色产销链。而有关工厂食堂、小食店等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和黑作坊形成攻守同盟,不愿举报。

因为上述特点,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就存在三大难点:

一、线索发现难。黑作坊没有生产经营许可,隐匿在某个角落闭门作业,各自独立,分散度高,难以发现。而食品质量鉴定专业化程度高,普通民众只有在食品危害到身体健康时才会报案,却很难提供有效线索。

在上述14宗案件中,由相关部门日常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发现的案件线索的有13宗,占总数的九成。

二、证据收集难。黑作坊生产销售往往无单据、无记录、无大量存货,难以确定销售数额。同时,黑作坊的产销链涉及来料、加工、分销、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数量大,涉及地域广,取证难度更大。而其销售对象中的散户,人数众多,流动性较大,销售行为持续时间较长,这也加大了准确查证犯罪数额的难度。

三、完全根除难。黑作坊的产销链涉及不同监管部门和不同行政区域,对多部门、多地域联合打击造成一定困难。黑作坊场所简陋,设备设施简单,多聘请农民工加工。执法部门查处时,雇主易逃匿,换个地方又重操旧业。上述14宗案件中,雇主逃匿的有8件。

根据以上分析,二区检建议政府创新小作坊服务方式,建立小作坊集中加工场,引导地下小作坊走上地面。适当调整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促使有条件的黑作坊由非法经营转化为合法经营,遏制无证照经营户数的增长。

同时,应建立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对社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强化社区属地管理职责,确保属地管理到位。同时,在出租屋管理方面,要与出租房屋主签订责任书,把好租赁关,动员市民自觉抵制黑作坊,从源头上制止无证照生产食品行为。

在执法方面,二区检建议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在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建立职能部门与公安、出租屋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案件转办和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监管网络。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