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4月馒头事件之后,本市提出了食品安全“5个最严”,同时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消除各部门监管盲区实现无缝衔接。1年多来,本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是否还有“缝隙”?如何进一步消除“缝隙”?昨天下午,上海市副市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沈晓明做客本报“冬令热线”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分段负责,食品从农田到加工、销售环节直至最后走上居民餐桌,需要好几个部门共同监管,社会公众对此多有批评和评论,”沈晓明非常坦诚地说,但问题不在分段管理。全世界很多先进国家都是分段管理,总体上食品安全要比我们好很多。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要更早的发现“缝隙”、及时补上“缝隙”。
最近1年多来,本市相关部门通过“找缝隙”、“补缝隙”已经消除了不少监管盲点。如大卖场卖现制现售熟食,以前卖场属于工商管、熟食归食药监管;老百姓喜欢吃的绿豆芽,豆芽属于农副产品,但加工企业属于质监局管……经过1年多的磨合,各部门之间的监管盲点正逐步消除。近1年多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工作,积极回应处理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
“但是,近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折射出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还是存在‘缝隙’。”沈晓明说,尽管目前速生鸡事件还在调查处理之中,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又发现了一道新的“缝”,那就是由政府支持的检测机构在发现异常后未能将不合格信息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2010年至2011年,百胜集团委托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的样品中,有山东六和集团鸡类产品19批,其中8批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形式报给百胜集团。作为公共服务单位,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接受企业委托最终将检测报告提交企业乍一听无可厚非,但对公共利益突出问题,检测机构也应将异常结果通报监管部门以监督企业召回、处理落实。“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坏事变好事,最终填补这道‘缝’。”
“食品安全不是政府管出来的,而是企业做出来的,”沈晓明进一步说,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还是要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将于明年年初推出的“黑名单”制度就是要让企业的“魂灵头”时刻保持警醒,生产出安全合格的食品。(首席记者 薛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