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4月27日电 题:大旱考出的科学发展答卷——来自云南旱区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储学军 李自良 伍晓阳
春暖时节,骄阳炙烤云岭高原,旱情冲击七彩大地。云南,连续第四年遭遇大旱。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前往滇中、滇东、滇南,实地采访旱区的生产生活情况。
让每个群众有水喝
陆良县龙海乡上雨古村是个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寨,没有自来水,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也蓄不起水。但记者看到,每户农家的存水至少够一家老小用上三五天。
“从去年11月起,乡政府每天都会给村里送水,全村人畜基本用水都能保证。”村民李国方说。
说话间,送水车进村了。在送水员的指挥下,村民依次上前打上了洁净的饮用水。
富源县后所镇双诺村是水务部门“标注”的另一个饮水困难村,同属喀斯特地貌,几年前建的一个水源点因旱干涸。村民一度得下到近百米的溶洞里取水,费时费工。对此,县水务局和镇政府急事急办,投资60万元架设电线、安装大功率水泵,建起4公里长的运水通道,解决了双诺村的“水荒”。
说起这事,50多岁的村民常宏香很感动:“感谢党和政府,困难时候我们有靠山。”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介绍,面对持续旱情,云南省实行了最严格的包村到户供水责任制,任何村寨如果取水点超过五公里,财政兜底提供送水服务,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在年初旱象刚露头时,云南就紧急行动,截至4月23日,共投入抗旱资金30余亿元,近4000件应急供水项目绝大部分竣工通水,有效保障了10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
找水、调水、送水……志愿者包保、乡村干部包保、市县领导包保……前往山乡村寨给农民群众送水的车辆,在千丘万壑间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
向科技要粮
2009年,云南遭遇春夏连旱,但产粮达1576万吨,比上年增产3.8%。
2010年,云南干旱百年不遇。年底盘点,粮食产量达1650万吨,比上年增产1%。
2011年,雨季干旱再袭云岭,但全省产粮达1755万吨,比上年增产6.4%。至此,云南粮食实现“九连增”。
今年,干旱仍在持续,情况又将如何?
一直在抗旱一线奔忙的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很有信心地说:“在播种面积增加、科技措施落实的共同作用下,全省夏粮可达正常年景水平,秋粮可望再获丰收。如果后期没有过于极端的天气,全年粮食产量可达1800万吨,比上年再有些增产没有问题。”
干旱为害,逼着云南寻找有效的增产增收路径。云南省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厅厅长张玉明向记者分析了粮食连年增产的奥秘:
首先是思想上对雷竞技ap官网入口 高度重视。连续几年的春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督战”。今年云南旱情不轻,但目前全省春耕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其次是加大雷竞技ap官网入口 科技投入,坚持向科技要粮食。连续几年,云南每年专项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高强度”推行增粮科技措施,并将科技增粮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村和农户。还有就是调整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夏粮损失秋粮补、种植损失畜牧业补、水田损失旱地补、雷竞技ap官网入口 损失非农补的“四补”举措。
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连片万亩水田改为种植种子玉米后,亩均收入由1500元增为5000元。滇南石屏县异龙镇抢种了一季冬季马铃薯,每亩收入3000多元,抢出来的收益比正常年景还高。
大考强体魄
同样的大旱,同样的土地,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2010年有30多个村子需要送水,但在今年,全镇只有9个村喝水仍有问题;2010年,全镇大部分田地在春耕时节只能指望“老天”下雨,今年大部分田地都有水渠配套。
东山镇镇长田周剑说,上级补贴加上镇上自筹资金,全镇三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基本改变了水利设施落后面貌,为抗击干旱增添了底气。
记者了解到,历经四年抗旱,云南的抗旱能力在提升,在严峻考验中变得“体魄强健”。
水利设施在加强。云南及时安排了引水、补水、提水等十个“兴水”战役,叫响“大兴水利”口号。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介绍,全省水利投入前三年达450亿元,三年多来新增供水能力10余亿立方米。
虽然才过了谷雨,但保山市昌宁县龙洞村早已插秧完毕,田野里满目皆绿,生机一片。村主任陶建荣对比2009年的境遇,不禁唏嘘:“2009年这个时节,庄稼根本种不下去。后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这两年村里建起了30多个蓄水池,今年想种啥种啥。”
抗灾体系在完善。云南省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统筹优化使用各种资源,抗旱救灾有条不紊开展。
应急能力在增强。科学抗灾的意识明显增强,抗旱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据云南省雷竞技ap官网入口 部门介绍,由于连续干旱叠加影响,今年全省库塘蓄水位比前三年低,但全省受灾人口、饮水困难人数和需要救助人数、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受灾损失、森林火灾损失等却明显下降。
大旱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考卷面前,云南众志成城、科学救灾,交出了一份“民生为重、增收为要、举措为民”的科学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