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媒体称国内市场特供标识泛滥 产品涉嫌过度宣传

2012-01-14 中国食品网 中食网 827 0

针对滥用"特供"、"专供"标识的情况,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严查超市、商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所售商品,不得出现"特许"、"专用"等词语。

产品真假难辨

走访发现,现如今,市面上"特供""专供"已经泛滥,凡是有点名堂的产品,纷纷都打起了"特供"、"专供"的牌子。

以最为常见的"特供酒"为例,在淘宝网(微博)中输入"特供白酒"、"专供白酒"等字样,就出现特供茅台,特供五粮液[32.25 -1.53% 研报](32.73,-0.02,-0.06%)等产品。近年来节节高的身价,加上"宝贝描述"中"专门用于大会堂国宴招待"、"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专用"的光鲜名头,使人想不让多看一眼这些酒都难。一些人干脆利用微博直接发布"特供"商品的广告。腾讯微博一位网友就发文称:"五粮春、五粮液、特供酒、武警酒,你随便选嘛,当天可取。"

除了"特供酒","中南海专供铁观音"、"钓鱼台国宾馆专供食用油"等也早已在市面上泛滥,标有"特供"、"专供"等字样的商品从常见的烟、酒、保健品等快速消费品延伸到部分家电、家装、汽车等产品。可以说,只要能想到的商品,几乎都存在特供。

一些特供商品不仅名头叫得响,还卖出了诱人的"草根价".记者以买酒的名义联系了北京一家白酒批发公司,对方称,他们与一些单位有合作,有特殊渠道可以拿到正宗的特供酒,绝对保证是正品,并且量大价优。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不过,针对市场上已经泛滥的各种"特供茅台酒",茅台酒厂有关人士2010年早已进行了回应:茅台确实生产特供酒,但只针对十几家单位指定供应,而且产量小,从未对外销售。因此,市面上大批量出现的"特供茅台"必为假酒。

按照规定,这些使用"特供"、"专供"包装的酒类商品,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但事实上,强调专属性的特供产品不仅在市场上广为可见,还颇受人追捧。"特供的东西听起来更有档次一些",一位打算春节为家里捎回几瓶白酒的消费者如是说。一位网友则表示:"特供产品的质量肯定有保证".在部分接受采访的消费者看来,特供几乎成了极好与优质、稀缺的代名词。

涉嫌过度宣传

据了解,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保障关键部门的运作,对部分群体实行"特供",以优先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特供"的物品和供应的对象都很特殊。"物品特殊",即特供产品多是市面上买不到的。其次,就是供应的物品绝对安全,是高质量的。

但眼下,泛滥的特供产品一方面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却有过度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近年来,市面上有一部分商品一直以"特供"的身份"普供"广大消费者。例如某品牌的牛奶就曾号称"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牛奶",还有涉及"特供"、"专供"的某品牌花生油的广告也曾在电视等媒体反复播出。著名营销专家李光斗表示,其实"特供、专供"并非一个自然形成的市场概念,"人民大会堂"、"国宴"这些字眼标志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使得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迷恋于"特供、专供"所带来的"尊贵、品质、安全、身份象征"营销虚荣溢价。也有分析认为,如今,虽然计划经济时代早已过去,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特供"的名头在消费者心中仍然保有"有地位、质量好"的印象,商家就是利用消费者对特供产品的固有印象来提升品牌价值。

因为有着广泛的需求与市场认同,这种"特供心理"甚至引发了一个"特供产业"."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曾是近年来食品广告中播报得最频繁的一个词。这个听上去让人精神一振的名头究竟怎么来的?华堂国际广告公司总经理郝建忠曾公开表示,如欲使用人民大会堂特质防伪商标,可向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购买,不同厂家产量不一,购买费用在3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

白酒巨头汾酒和茅台去年引发了一场"国酒之争",汾酒董事长声称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而茅台涉嫌虚假宣传。茅台副总经理则直接回应"第一国宴用酒"的说法不是由其说了算。白酒行业人士张志伟分析,汾酒和茅台相争,争第一是假,以此事件为各自的产品促销、抢夺市场份额才是真。

尽管法律对"特供"、"专供"之类的称呼明令禁止,但不乏商家趋之若鹜。维权律师邱宝昌认为,特供名号是一种过度宣传,未必等同于质优物美,消费者面对这些宣传要理性。他介绍说,在商品上打上"特供"的标记,将企业与特定的地方和组织,比如国家机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在暗示消费者,企业生产的商品质量更加可靠。但名头响并不等于产品优,商品到底好不好,还要靠质量说话。此外,如果真是特供的产品,就不应该在市场上销售。商家大肆炒作"特供"、"专供"概念,有扰乱市场,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之嫌。

据了解,为打击"特供",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9月份,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白酒、葡萄酒等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大型超市等销售场所,不得出现"专(特)供××国家机关"、"××省(市)指定接待专用产品"、"军队特供"、"军需特供"等国家机关的名义及类似内容。日前,为进一步肃清市场,国家工商总局再次发出通知,杜绝发布含有违法违规内容广告。

不过,维权人士认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特供"消失,除了要撕掉"特供"标签,也还需要消费者抹掉自己头脑中的"特供"意识。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评论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手帮助| 信息发布规则| 版权隐私|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积分换礼| RSS订阅|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