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海通债券研究员赵勇做客节目,对乳品行业进行分析。
主持人:年终新一波的涨价潮波及到了乳品的行业,有多家乳企已经向卖场发出了调价的通知,其中包括像伊利、光明等一些全国性的品牌,部分品类的产品将会提价5%-10%.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元旦刚过,马上又春节来临,大家在促销的时候都会降价,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提价呢?
赵勇: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整个行业已经告别2007年之前的那种恶性竞争了,整个行业从2008年、2009年一直到最近应该是趋于良性的一个发展。现在提价的新闻会越来越多,这和行业的竞争格局改变也有很大关系。
在2007年之前,或者说我们说2000年到2007年,这个期间乳品行业基本上是处于一个降价恶性竞争的过程,也是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的份额大幅度提高的一个过程。行业也是重新洗牌,尤其是在2008年恶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行业进行了一个大的洗牌,加上中国政府也提高了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大的龙头公司的一些竞争壁垒。这样的话,其实从2008年之后,中国的乳制品先开始了趋于一个提价的浪潮,这个过程当中取决于行业的龙头公司像伊利公司,它们改变了以前的降价这种竞争的手法。
现在的情况是其实原来价格一直到最近已经是涨了,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有所回调,但是还没有正式往上面调。乳制品企业还在集体提价,事实上是跟着行业的领头羊的竞争思路走的,我们觉得应该会取决于行业前两家的竞争思路。
主持人:这样的一种提价是基于什么样的需要呢?是成本的提升还是说出于利润的考虑呢?
赵勇:前两家的提价包括龙头企业的一些提价的思路,它们并不是根据原材料成本的因素,而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点应该是旺季来临了之后,借助这个旺季可能提价会更容易一点;另外,在旺季期间消费量会比较大,对于这种快消品而言,它稍微提价可能会对消费量有所冲击,但至少在旺季冲击不会很大,所以这也是它们提价的一个契机。第二,它们提价可能主要还是考虑到利润率的影响,觉得过去几年大家都是为了市场份额,为了销量,那么未来它们自己的规划基本上也都是考虑到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提升。
主持人:行业集中度提高了,相对来讲它占的市场份额也应该是加大了才对。那这个成本应该是降低了才对,这个提价没有理由啊?
赵勇:集中度的提高和你的营业能力应该是保持同步的,如果说你的集中度越高的话,其实你的营业能力应该是越高的,那么盈利能力越高表现在价格会有所提升,然后相对于成本的溢价会越高。
这次的提价我觉得可能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集中度提升,带动的前几家龙头公司的一个竞争思路的转变,而并不是原材料成本的一个因素。还有就是它们为了降低销售费用率。另外,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销售费用率还是偏高的,导致整个行业的净利率都是比较低,市场大概2000年左右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净利润还能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当时的毛利率也大概就是25%-30%之间,然后到现在的毛利率可能就是22%、25%左右这样的一点。但是区间费用率像销售费用率是从当时的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到现在还是爬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总的来看,其实它们可能还是借助这种集中度提升的一个优势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率。